词条 | 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4 戎中国西北古代民族,殷周有鬼戎、西戎等,《禹贡》认为是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史记·匈奴传》认为是指绵诸、绲戎、翟豲、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后陆续东迁,其中犬戎(绲戎)于周幽王31年(前771)攻杀周幽王。春秋时有己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戎蛮等七种。秦国西北有狄豲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战国时迁居中原诸戎,渐融入华夏,义渠、大荔灭于秦,林胡、楼烦灭于赵。而山戎不复见于史。 戎中国古代对西部各族的泛称。殷周时即以戎作为族称。周灭商之前,主要用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因较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分布于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后因不堪戎狄的攻掠,举部迁徙于周原,与姜姓部落世为婚姻,革戎俗,发展农业,奠定了立国之基。到季历与文王时,周族便对诸戎展开征伐。当时西落鬼戎是最强的游牧部族,属劲敌。周文王时诸戎虽已臣服,但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后,“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周穆王从陇以西迁戎至泾水上游之太原,不料想此后竟成了周室邻近王畿的威胁。进入春秋时期,戎的种类增多,而且分布地区很广。当时有己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戎蛮七种。分布区为:镐京与岐周地区、伊洛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晋国周围地区、陇山与陇以西地区。诸戎在与周及其封国的争战中逐渐迁徙到诸夏境内,但直到春秋的中晚叶仍大体保持游牧民族的特点。到春秋战国之际,伊洛地区诸戎已被韩、魏并灭,姜戎不复见于记载,鲁西豫北及豫南地区诸戎,也都已被楚国及齐、鲁等兼并,崤山以东诸戎部落已被吞灭,戎人也都加入华夏行列。只有陇山地区及陇以西、或与秦长期交往被华化,或在陇以西逐渐形成氐羌族群,成为秦汉以后氐羌族群的先驱。 戎又作“西戎”。中国西北古代各族通称。1.殷周时有鬼戎、西戎等。春秋时分为七部。后或融于华夏,或分为多部与胡杂处。2.旧时对西北各族含轻侮意之称。 戎古代少数民族。今天水境内居住者,为西戎支。传说禹封舜少子于西方,此后,舜之后裔便世为西戎部落首领。戎人各自分散居溪谷,以畜牧为主,兼及种植业。西戎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若即若离。中原王朝强盛时,为依附关系;衰落时,脱离依附,甚或向中原王朝属地进攻。西周孝王(前891—前 886 年) 封嬴非子于今陇山西麓设秦邑后,戎人受到秦人的攻略。至周宣王前期(周宣王前 827 年继立),秦人全力向戎人进攻,今渭河河谷以至西汉水流域为秦人所据,戎人被迫依附于秦,或迁徙周邻地区。秦文公东迁后,境内渐复为戎人所据,并形成邽戎、冀戎、绵诸戎、豲戎等较强的部落。邽戎居今渭河及主要支流河谷地区,冀戎居今藉河上游及甘谷境内,绵诸戎居今清水县西部,豲戎则在今武山县北部等地。秦武公十年(前 688 年),秦国遣军攻伐陇右,击败当时实力较强的邽戎和冀戎,并废除戎人部落统治体制,设邽、冀两县直隶于秦王室。绵诸戎、豲戎等被迫再次臣服于秦。秦灭邽戎后,还将其他部分戎人迁往关中东部,设下邽县(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由此,今天水境内戎人实力大为减弱。两县内未迁戎人开始同化,与秦人逐渐融合。秦穆公三十七年(前 623年)秦又大举攻伐西戎。由于绵诸、豲戎等再次归附,其部统治才得以继续维持。其后,秦惠公五年(前 395 年) 秦攻降绵诸戎,秦献公元年(前 384年)又灭豲戎、俘豲王。从此,除迁徙、战死者外,仍居境内者与秦人交融,成为后来汉族的一部分。 戎中国西北古代各族泛称。亦称“西戎”。殷周时有鬼戎、余无之戎等。周初西戎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春秋时指绵诸、绲戎、翟、䝠、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等八部。分布于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迁至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北部一带与秦相邻。公元前771年,犬戎,即绲戎与申侯联合,攻打周朝,灭西周。战国时期,迁入中原诸戎融入华夏,其余大部分为秦吞并。由于戎往往与胡杂居相处,所以二者名称往往相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宕昌、邓至等部族也被称为西戎。 戎中国古族名。支系众多。殷周有鬼戎、西戎、余无之戎等。春秋时有己氏之戎、北戎、允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戎蛮七种。秦国西北有狄、䝠(yuan)、邦(gui)、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晋国及其以北有大戎、条戎、奔戎、茅戎和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今豫陕交界一带有扬拒、𣐩皋、伊碓之戎和陆浑之戎等。多从事游牧,部分从事农耕。与先秦时期的华夏各族时战时和。一说“戎”在殷代为狁、绲戎、大戎等。后因迁徙而加地名以为区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