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戏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戏曲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元杂剧,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清两代又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传奇剧,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以昆腔、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戏曲剧本一般都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或“出”,现代戏曲则多分“幕”或“场”。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脚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念、做、打的不同特点。它富于舞蹈性,技术要求很高。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二者。根据1959年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360余种。 戏曲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由演员扮演角色,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各种因素而成。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南宋时,早期戏曲的成熟形式南戏产生。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都空前繁荣。明清两代,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据1959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8种。戏曲有丰富的艺术表演手段,剧中人分由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扮演,各行当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念、做、打的不同特点。 戏曲我国传统民族戏剧形式。是世界上3种古老的戏剧之一(另两种为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历经800多年的发展变革,延续到现在,形成了360多个剧种,分布在全国各省地。戏曲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和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性艺术,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戏曲虽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但一般认为南宋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才是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它们提炼生活的艺术构思不是摹仿,而是变形,反映生活的表达方式不是再现,而是表现。金末元初在我国北方产生了元杂剧,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创作和演出都得到空前的繁荣。到了明清两代,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又形成传奇剧,各地方剧种相继产生,尤其是昆腔、京剧,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角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把生活变形为唱、做、念、打的不同特点,用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达。由于富于舞蹈性,所以要求演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功。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套体”和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两体。不仅唱词是有韵的诗,而且话白(念白)也是骈散结合的赋体;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的“舞”。因此,诗、歌、舞的戏剧化是我国戏曲的艺术个性。“诗”、“歌”、“舞”、“剧”是由程式给纽结起来。程式具有强烈夸张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使4种表现手段各显其能。程式不仅将“诗”、“歌”、“舞”、“剧”纽结在一起,使它们有规律地自由行动,而且还将它们“化”入戏曲艺术的各个环节中,如韵辙、曲牌、板式、锣鼓经、行当、身段、把子、脸谱、服饰、扮相等;此外,程式还“化”入演员对角色的体验上,演员的情感节奏,必须与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一致,通过表演艺术,改变了生活的自然形态而升华到音乐和舞蹈的境界,才能把角色的艺术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来。演员只要刻苦锻炼和思索,掌握了程式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结合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就能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新的表演程式,从而丰富了戏曲的内容。 戏曲戏曲戏曲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南戏,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高的成熟形式,中国戏曲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经过8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从近代王国维(1877~1927)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根据1959年统计,全国共有戏曲剧种约360余种,演出的古今剧目数以万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