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仿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4 成仿吾1897—1984作家、翻译家。曾用笔名石厚生。湖南新化人。早年留学日本,求学于东京帝国大学。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创办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先后编辑出版《创造》、《创造周报》等文学刊物,撰写与翻译了许多论文、小说、诗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他精通德、英、日、法、俄5种语言,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校译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073 成仿吾1897—1984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湖北新化人。1910年留学日本。同郭沫若、郁达夫等发起成立创造社。撰写和翻译了许多文学评论、小说和诗歌,宣传革命文学和马列主义文艺理论。1924—192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黄埔军官学校教官。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出国。1928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秋回国,11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兼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创办了苏区的列宁师范和各乡的列宁小学,亲自编写课本。1934年1月,到达中央苏区,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委员,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并主持中央党校,兼任政治教员。1935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务主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等职。曾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届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重视研究党的教育方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提倡坚持原则与独创精神相结合,办适合中国国情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要求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著有《成仿吾教育文集》和《战火中的大学》等教育专著。 成仿吾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革命家。生于1897年,卒于1984年。湖南新化人。成仿吾于1910年曾留学日本,1921年回到祖国。同年夏,成仿吾与郭沫若等人一起在上海发起成立“创造社”,先后编辑进步杂志 《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并创作发表了许多小说、诗歌和论文。1942年后,曾先后担任广州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教官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成仿吾流亡国外,并于1928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成仿吾由法国回到上海,不久便转入鄂豫皖苏区,在苏区曾历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委员、中央党校政治教员等职。1934年参加 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到达延安,担任中央党校教务处主任。1937年,任陕北公学校长。1939年,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并兼任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晋察冀中央局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仿吾历任华北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吉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与党委书记等职。成仿吾一生投身革命事业,并辛勤创作与教学,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流浪》,文艺评论集《使命》、《从革命文学到文学革命》,剧本《欢迎会》,回忆录《长征回忆录》等。成仿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国革命事业,均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成仿吾1897—1987作家、文艺批评家、教育家。湖南新化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和郭沫若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曾主编创造社诸刊物。著有短篇小说、诗、散文合集《流浪》、文艺评论集《使命》、《从革命文学到文学革命》等。为文学革命初期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陕北公学、华北联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工作。晚年有《长征回忆录》出版。 成仿吾成仿吾(1887—1984),中国现代教育家、翻译家,原名成灏,笔名为石厚生等,生于湖南新化县。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教育系统历任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教官、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中央党校教务主任、陕北公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协会会长等。 成仿吾1897~1984原名灏,笔名石厚生,新化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二十年代初与郭沫若组织《创造社》,从事文学活动。1924年任广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驻西欧中共报关刊物《光》。1931年回国,历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政府文教委员会主席,苏区中央政府委员。长征后,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华北联大校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长征回忆录》、《记叛徒张国焘》等。 成仿吾1897—1989年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原名灏,笔名石厚生。新化人。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专攻造兵工程。1921年回国,同郭沫若、郁达夫在上海成立“创造社”,先后编辑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多种文学刊物。发表了许多论文、小说和诗歌,倡导和宣传革命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小说《守岁》、《流浪》,文艺评论集《使命》,论文《从革命文学到文学革命》等。1924至1927年任广州大学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出国,1928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共产党,编辑《赤光》杂光。1931年奉命回国,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到延安后,任陕北公学校长。在延安时期,作品有剧本《欢迎会》、歌词《陕北公学校歌》、《西北青年进行曲》、《毕业上前线》等,经吕骥谱曲广为传唱。1939年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师大党委书记兼校长,山东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顾问,中国文联委员等职。1977年写成《长征回忆录》、《战火中的大学》和《记叛徒张国焘》等书。 成仿吾成仿吾 (1897—1984),中国现代教育家、翻译家,原名昌惁,笔名为石厚生等,生于湖南新化县。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教育系统历任广东大学 (后改为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教官、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中央党校教务主任、陕北公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协会会长等。 成仿吾中国教育家、文学家。湖南省新化人。生于1897年,卒于1984年。1910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回国后,创办了苏区的列宁师范和列宁小学,为党的早期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陕北公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校长等职。强调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办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尤其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提高,要求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