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康之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康之治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朝成王、康王兴政治国。周武王死后,由其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周公旦摄政。武王有两个弟弟,即姬鲜、姬度,分别被封于管 (今河南郑州)、蔡 (今河南上蔡)。从成王的角度,称鲜为管叔,称度为蔡叔。商纣之子武庚亦被封商旧都,以武庚统治商遗民。管叔、蔡叔对周公旦执政不满,遂伙同武庚反叛。周公旦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征战,终于平定叛乱。诛武庚、管叔,流放蔡叔。西周将其势力扩大到黄河下游、淮河流域。成王死,太子钊即位,是为康王。成康时代,“申文武王业”、“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见 《史记·周本纪》)。成王、康王继承文王、武王所创之业,制定一系列新的典章制度,革除弊政,从思想上加强对百姓的统治,以缓和内外矛盾,使“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西周初年,周公创立了王朝制度,主张“明德慎罚”,以缓和阶级矛盾。成、康二王继承周公政治,提倡节俭,对外武力控制别的邦国。据说使“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故旧史家将周成王、康王治政时期誉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西周初期周成王和周康王的治国政绩。周武王死后,即位的周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辅政期间,周公曾平定了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族残余势力的代表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又营建洛邑,加强对东方地区的统治。康王即位以后,又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旧史家盛赞“成康之治”是“民和睦,颂声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 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年成王、康王相继统治时的政治局面。周武王驾崩之后,其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周公的统治,遂勾结纣王子武庚叛乱,为周公所平定。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迁徙殷顽民,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完善了西周王朝的典章,主张“明德慎罚”,以缓和阶级矛盾。七年之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归政于他,继续推行周公辅政时的各种政策,出现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成王崩后,其子姬钊继位,是为康王。仍继承成王时的统治准则,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这一时期为“成康之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