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皋之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0成皋之战楚汉战争之最后战略决战。汉王刘邦二年 (前205),刘邦汉军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线与项羽楚军相持,围绕战略要地成皋进行了争夺战。三年五月,楚军全力围攻荥阳。刘邦确定了“正面坚持,敌后骚扰,南北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刘邦亲率汉军主力在荥阳、成皋一带正面坚守,当项羽将刘邦围困在荥阳时,刘邦先以请和行缓兵之计,又施反间使范增愤然离项羽而去;又派纪信诈降,趁机潜回关中。项羽同时进占了成皋。刘邦又自关中进军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诱楚军南下,汉军坚壁不战。此时,在楚军后方的彭越军威胁彭城、迫使项羽回师东援,刘邦乘机复军成皋。项羽击退彭越后,回军又占荥阳围成皋。刘邦除在巩县阻击外,又派彭越、齐贾等攻占外黄等17城,断楚军粮道。项羽留曹咎守成皋,再次东向击彭越。汉王刘邦四年(前203)初,刘邦诱曹咎渡河出战。曹咎在渡汜水时,遭汉军“半渡而击”,自杀身死。刘邦再次夺回成皋,推进至广武(山名,今河南荥阳县东北),楚军只得驻军广武与汉军对峙。数月后楚军缺粮,后方及侧翼不断受汉军骚扰威胁,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引军东退。后刘邦背约追击项羽,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自刎乌江,楚汉战争结束。 成皋之战楚汉战争中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之间形成相持之势。数年争战给百姓带来极大灾难,“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 ( 《史记·项羽本纪》)。看到军内的厌战情绪、项羽急于向刘邦挑战,希望赶快一决雌雄。但是,刘邦深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之势,不可硬拼,决心 “宁斗智,不能斗力”。结果,项羽在阵前射伤刘邦,汉军再次退入成皋。这时,项羽本应乘胜追击,进攻成皋,但传来淮阴侯韩信所向披靡的消息,遂命令大司马曹咎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同上)。自己率主力去攻打韩信所部。刘邦见项羽率主力离去,知成皋守兵数量有限,遂派汉军轮番向守城楚军挑战。曹咎谨守项羽的嘱咐,拒绝迎战。刘邦施激将法,命人连续五六天在阵前辱骂楚军,说他们胆小怯战等。曹咎终于被激怒,忍悛不住,亲率军队渡汜水,前来迎战,正中刘邦之计。楚军渡河一半之际,汉军发起猛烈进攻,楚军在河中仓皇应战,死伤惨重,血染汜水,曹咎等大将皆自刎身亡。刘邦以少胜多,赢得成皋之战胜利,“尽得楚国货赂” (同上)。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为刘邦垓下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成皋之战楚汉战争的一次战役。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公元前205年至前203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双方相峙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项羽在军事力量上处于优势,刘邦屡战屡败。后刘邦以正面坚持、敌后扰乱、南北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使楚军多面受敌。前203年,楚将曹咎渡汜水(今河南荥阳境内),欲与汉军决战。刘邦乘楚军半渡汜水而击,大败楚军。收复了成皋。 成皋之战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在战汉王二年(前205年),项羽追击刘邦至荥阳成皋地区,受到汉军顽强抵抗,双方相持不下。刘邦三策并施: 策反九江王英布; 派韩信破魏; 联络位于项羽后背的彭越。从而使楚军受到多方牵制,直到次年春才占领成皋,刘邦被困于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施用反间计,除掉项羽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又潜出荥阳,引兵经武关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吸引楚军。这时,彭越攻占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楚都彭城受到威胁,项羽率军回救,汉军借机收复成皋。六月,楚军又回转占成皋。刘邦令韩信坚守不战,自己西逃关中。因彭越又攻取楚10余城,项羽只好再次回救,汉军再次收复成皋。如此反复,项羽求战不得,腹背受敌,只好与刘邦议和,而后率军东归。汉王四年五月(前203年),力量已经恢复壮大的汉军合围项羽于垓下(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大败楚军。项羽羞愤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一说自刎于东城),刘邦统一中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