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战国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战国策

历史散文集。原作者不可考。研究者一般认为是战国末年秦汉初期人所撰。 三十三卷。此书在当时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西汉刘向校编,去其重复,成此编,遂传至今。 分东周、 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国策。四百八十六章。记事起自东周定王十六年(前453),止于秦二世元年(前209),概括春秋末至秦240余年史实。战国时兼并战争激烈,所谓纵横家的谋划常常关系一时成败,“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战国策》对这些士人言行多有论述。谋臣策士为说动君主,用心揣摩,使得此书文辞华赡,纵横捭阖,更富文学色彩。叙事立论,无不曲尽其意,或用生动比喻,或引历史掌故, 或借寓言故事,千回百转,引人入胜。故事情节曲折完整, 人物性格鲜明。事物描摹尽相传神。最早注文为东汉高诱注,最佳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点校本。

《战国策》zhanguoce

先秦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不同名称,错乱糅莒,散见于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顺序,编为33篇,定为此名。书中所记,主要是战国纵横家的言行,为当时此派人物所记录,以供揣摩学习。本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此书性质、内容十分相近。或有人以为此书作者为汉初蒯通,不可信。
此书通过所记谋臣策士的言论与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面貌,其思想和风格都带有浓厚的纵横家色彩。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权谋之徒,见贵于俗”(刘向《战国策叙序》)。因而书中一再强调谋略的重要,记载了很多纵横捭阖,扶危持倾之术,并极力突出士的作用,强调“士贵,王者不贵”;作者大力宣扬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甚至公开鼓吹去攫取势位富贵,并认为“廉”、“信”等传统道德观念不足取,突出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有些章节也表现出其他方面的进步思想,如重视“民”的作用、赞扬具有崇高品质的人物、揭露批判腐朽残暴的统治者等等。
书中记载的辞令恣肆辩丽,纵横驰骋,感情充沛,气势雄壮。说者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为了打动人主,总是尽力从不同方面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故意张大其辞,危言耸听,务求造成强烈的效果。在说理叙事时,又极尽敷张扬厉、铺采摛文之能事,使文章辞采富丽,形象鲜明,极富感染力。如张仪说秦王、苏秦说齐宣王等处均有这种特点。书中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明道理,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如庄辛说楚襄王,用蜻蛉、黄雀、黄鹄层层为喻,由小及大,说及襄王自身,竟使其“颜色变作,身体战栗”,受到强烈触动;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用自己被妻、妾、客蒙蔽的小事为例,举一反三,使之受到启发。书中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寓言,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等,都能以浅喻深,寄寓哲理和讽刺。书中描写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往往有意突出主人公性格的某些方面,并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使其形象真实生动。如《秦策一》记苏秦以连横说秦,就着力渲染他在失意时发愤夜读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坚韧顽强、勇于进取的先秦游士形象。作者善于在曲折恢奇的情节中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齐策四》就是通过冯谖三次弹铗歌唱和收债时矫命焚券并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情节,表现了他自尊自负的个性和识高胆大的奇士风采。触龙说赵太后一节也是通过两个老人的对话和动作使其性情神态跃然纸上。
此书对后代的辞赋、史传散文和论说文都有重要影响。注本有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等。

战国策

又称《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传为战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刘向整理后篇订为三十三篇。宋时有散佚,由普鞏重为订补。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记载了春秋末年至秦二百四十余年史事。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特别是策士的活动作了记述。对研究古代战争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国策

辑录战国时代游说之辞的一部书。作者无考。原书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不同的名称和本子。经西汉刘向整理校定,按战国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次序,编定为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纵横家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写他们善于分析形势,掌握各个国君的心理,因势利导,使听者信服,往往一席话,就能左右一个国家的局势,甚至影响或改变各国之间的关系。书中也写了一些济弱扶危、反抗强暴的义侠之事,表现了要求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居安思危,重视争取民心的进步思想。不少篇章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绚丽,文笔铺陈,刻画细腻。尤其是记述纵横家的游说之词,善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段,并常以寓言说理,以小喻大,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有说服力,表现了纵横家巧弄机锋和狡黠的辩术。所写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战国策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活动记。三十三卷(篇)。关于此书的编著者,学术界争议颇多,迄无定论。有人认为是西汉初的蒯通,也有人主张是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比较合理的看法是,此书非出于一时或一人之手,乃战国至秦汉间一些谋臣策士为揣摩外交策略、练习游说辩论技巧,不断搜罗有关资料编集而成。蒯通和主父偃等人可能都曾编集过一部分资料。至于书中的各篇,大抵由各国史官或策士分别记录编写,有的还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来源复杂,具体作者已无法考定。西汉以前,此书流传着好些不同写本,《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纵横家十二家,二百零七篇,即多属此类。西汉末,刘向奉诏校书,见皇家图书馆中有不少记载纵横家说辞的本子,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文字也多有错乱,遂将《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书中各篇,按国别和时间先后,加以编次,删并重复,定为三十三篇。他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战国策书录》)。此后,此书在长期的流传中,颇有散佚,至北宋中期,已缺失十一篇,经曾巩访求士大夫家藏本,才重新补足了三十三篇之数。是为今本《战国策》之来源。全书分国编排,凡西、东周各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计四百六十章(也有分为四百九十多章的)。所记史事,最早为公元前490年晋范氏、中行氏之败亡,最晚为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后,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战国策》属记言体史著,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君主和相互辩论的言辞,对当时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尤其是公孙衍、张仪、范睢、苏秦、虞卿等智谋之士展开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以及士人阶层运用自己口才和活动影响各国君主的情况,均有生动记载。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由激烈的兼并战争走向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时代,史事错综、头绪纷纭。但由于当时各诸侯国对某些文献的销毁,特别是后来的秦始皇焚书,使这一时期留下的直接历史记载相当稀少。这就使此书的记载显得更为珍贵。如关于战国初期魏国霸业的形成和魏、齐争雄情况,《史记》中均语焉不详,此书《魏策》中对此却有比较清楚的记载。对于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约集诸侯举行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南)之会,会后率十二诸侯朝见周显王之事,《史记·秦本纪》及《六国年表》均记此事为秦孝公主持,而此书之《秦策五》、《秦策四》、《齐策五》、《韩策一》则皆明言为“魏王”主持,其说恰与《韩非子·说林上》相合,因而有相当的可靠性。又如《史记·燕世家》误以公元前314年齐攻燕、杀燕王哙及子之事属齐湣王,《燕策一》则记为齐宣王,与《孟子·梁惠王下》所记合。此外,书中不少篇章还反映了当时人比较深刻的政见。如《齐策·邹忌脩八尺有余》中通过邹忌讽齐威王纳谏,提出了当权者容易受蒙蔽的道理,《赵威后问齐使》表达了赵威后重视人才的观念和民本思想;《楚策》中的《庄辛谓楚襄王》通过生动的比喻,说明亲信小人,一味享乐,不顾国事,必招败亡的道理;《魏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中叙唐且不辱使命,提倡了威武不能屈的士人气节。因而,此书在战国史研究领域,向来被作为最重要的基本依据之一,具有他书不可替代的价值。司马迁撰《史记》,就有不少地方参考了此书,其《刺客列传》中的豫让、聂政、荆轲等传几全录此书的原文。
此书的文字,具有战国、秦汉间辩士善于运用逻辑推理进行铺张和针对对方心理展开雄辩的特点,说理透彻,比喻生动,摹状人物绘声绘色,故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部史书,此书的缺点主要是出于游说需要,往往夸大事实,甚至不惜任意编造,尤其是不适当地夸大了游说之士在战国政治中的作用。因而,在使用这些记载时,必须和其他先秦史籍进行比勘考核,方能增加其可靠性。
为《战国策》作注,最早有东汉的高诱,不过其注释到北宋已有散佚。南宋时,在曾巩补编本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两家注本。一为剡川(今浙江嵊县)姚宏,他搜集当时十余种本子,加以整理校注,特点是忠于原作,对原本的讹文异字和残缺之处,也能阙疑待证。其书成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不久即有刻本行世。此本经清代黄丕烈影写复刻,收入《士礼居丛书》,流传极广,今通称姚本,其中包括高诱残注和姚宏续注。另一为缙云(今属浙江)鲍彪注本。此本对原书作了重新编次,按国别分为十卷,章次也有调整。各国之下,按《史记》标出君王世次,分隶策文于其后,隐含编年之意,所作之注远较高诱为详。缺点是有时改易旧文,不免武断。有鉴于此,元吴师道复据鲍本作《战国策校注》,对鲍本之误有所更正,有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四库总目提要》称:“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战国策》即据此影印,今通称鲍本。有关此书的研究尚有清黄丕烈《战国策札记》、程恩泽《国策地名考》、顾观光《国策编年》、张琦《战国策释地》,近人金正炜《战国策补释》,以及日本独碕哲夫《战国策考》、横田惟孝《战国策正解》等。1987年巴蜀书社出版的缪文远著《战国策新校注》,在前人校注的基础上,参考新出土的竹简、帛书、铜器、石刻等,对此书作了进一步研究注释。另有1984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正男著《战国策初探》,也可参考。此书较通行的版本还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后者以《士礼居丛书》本为底本,汇集姚、鲍各家注释而成,末附刘向《战国策书录》等相关文章十三篇以及于鬯《战国策年表》、《战国策人名索引》、《战国策部分篇章通用篇名》、《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图》等。
除以上诸本外,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还发现了一批性质相近的战国纵横家作品,凡二十七章,一万一千余字,整理者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另十六章为失传已久的佚书,它保存了流行于西汉以前而未经刘向整理的纵横家书原貌,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上海古籍版《战国策》书末也附有这批出土帛书释文。

战国策

书名。记载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略和各国争霸战争的史料汇编。原作者不详,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而成。初有 《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书名和本子。西汉后期,刘向整理中秘藏有的战国史料时,始将这些书加以编校,并定名为《战国策》,列作33篇。篇目计有: 《西周策》 1篇、《东周策》 1篇、《秦策》5篇、《齐策》6篇、《楚策》4篇、《赵策》4篇、《魏策》4篇、《韩策》3篇、《燕策》3篇、《宋卫策》 1篇、《中山策》 1篇。记言为主,言事上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 (公元前453),下迄楚汉之初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凡245年。所记内容可概作四个方面。其一是某些诸侯国国君重视民本思想,如 《齐策》所记《赵威后问齐使》、《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中山策》记《昭王既息民缮兵》等篇。其二是战国七雄的国君重用谋士,改革内政外交方略,励精图治,合纵连横,富国强兵,穷兵赎武,企图称王称霸。如魏文侯用法家李悝实行变法,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楚悼王任用吴起治国,整顿吏治,修定法令,重视国防;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讲究君王统治臣民的方术; 齐威王任用邹忌改革政治;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发展农业,奖励军功,频频对外发动战争,使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最后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天下。其三是披露宫廷丑闻和帝王暴行,如郑袖谗害魏美人,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春申君献有孕之妾给楚考烈王,嫪毒乱秦官,吕不韦立子楚,宋康王残暴无比。其四是记载众多游说权谋之士的能言善辩、排难解纷和足智多谋,如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化厉、吴起、鲁仲连、唐睢、荆轲、颜斶等人。《战国策》 既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也是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但因其所述内容系纵横家规谏诸侯国国君 “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以至天下 “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故被视为“毒书”和禁书,流传过程中多有亡阙。刘向编定《战国策》之后,东汉高诱、宋代曾巩、孙元忠、姚宏、鲍彪、元代吴师道先后为之作注和校释。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挖出一些帛书,其内容与 《战国策》相似,计27章,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可补《战国策》之不足。今流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85年版本。中华书局出版今人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战国策》Zhanguoce

先秦历史散文集。又有《国策》、《国事》等名。最初以单篇形式流传,经过战国末年及秦、汉间学者编纂, 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全书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的活动和言论, 反映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书中突出地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这些人积极进取,敢想敢说,为追求个人的名利地位不顾及传统的道德观念。他们不大讲究礼义, 而非常重视智谋和策略的作用, 强调尊重智谋之士, 提高士的地位。另外, 有的作品赞扬了见义勇为,急人之难而不求报答的人,有的告诫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居安思危,戒骄防奢,还有的暴露了统治者的荒奢残忍。总之, 此书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战国策》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书中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刻画得细致逼真, 生动展示了战国谋士的精神风貌。书中的游说辞令直率大胆,无所顾忌,同时又表现出很高的论辩艺术。主人公或鞭辟入理地分析形势, 陈说利害; 或针对对方心理,委婉巧妙地鼓动劝说,常常尽力铺排夸张,甚至不惜危言耸听。文章写得气势强劲,感情充沛,文采斐然。书中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进行说理, 生动形象, 妙趣横生。在文学史上, 很多作家都从中汲取了艺术营养, 汉赋的形成也受到此书的影响。《战国策》的重要注本有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已残缺,现存元代吴师道的《战国策校注》较为详审。

《战国策》

是战国末年或秦汉间的人编纂而成的一部历史著作。原来有很多名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一直到汉代刘向整理之后,编定下来,并作了个序称《战国策》,才沿用下来。
它的编排体例是按国别分篇,全书共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等等,32篇。记事上起于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240年左右的史事。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还记载了许多纵横家及谋士们的活动,有很多奇谋异策保存下来,对后人也是一种借鉴。在记事时尤其突出人物的智慧与谋略,而且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很多篇章赞扬纵横家与笔士们的外交与智谋活动,夸大了他们的历史作用,但保留了丰富的资料。
《战国策》原有汉代高诱注本,宋代姚宏、鲍彪注本,元代吴师道、清代黄丕烈又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将旧注汇集整理,并附上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可供阅读参考。

战国策

书名。简称“国策”。是一部贯串着纵横家思想同时兼蓄各家观点的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非出自一人一手,一时一地。后经西汉刘向、北宋曾巩整理。刘向认为此书乃“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故名。本书形象地反映了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和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记言叙事;语言闳丽恣肆、气势磅礴,并巧用比喻、寓言,寓理于形。从文学的角度看,本书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比《左传》等都显示出长足的进步。参见“历史”中的“战国策”。


战国策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与言论集。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西汉末经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定为今名。宋时因残缺,由曾巩订补。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变其次序,作新注。元吴师道有《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

战国策

战国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为《战国》。其内容主要是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斗争策略及有关活动,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各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集。它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送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成功地描写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如《齐策》记述宣王和颜斶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现了宣王的专权骄横和颜斶的蔑视权贵。说理论辩,言辞精辟犀利。如“触龙说赵太后”的由近及远,引古论今,“庄辛说楚襄王”的层层设喻均能切中要害,无懈可击。善用比喻、夸张、寓言等多样化修辞手段。如伯乐识马、南辕北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等成为有名的典故,寓意深刻,效果鲜明。《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也直接承自于《战国策》。汉代和宋代之后的许多散文家都明显地得力于它。

《战国策》


《战国策》

共33篇。汉刘向编。作者不详。有《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短长》等别名。内容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谋略及言论,起自战国初,至六国亡,共240年。其文犀利明快,长于辩论,语言夸饰生动,善用比喻、寓言,对后世散文影响甚巨。其注本以汉高诱最早,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战国策》

全三册。附有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与《战国策》有关的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战国策

三十三篇。西汉刘向(前79—前8)编次。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目录学家、文学家。出身于西汉宗室,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十二岁被任为辇郎,二十岁被擢为谏大夫。后因献书汉宣帝,称据此书可炼出黄金,而宣帝“费甚多,方不验”,因此大怒,将刘向入狱,并判死刑。后经其父兄多方营救,才免于一死。此后刘向专心于经学,逐渐成为经学大师。元帝即位后,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因上书弹劾外戚宦官专权误国,被再次投入牢狱,免官多年。成帝即位后,又陆续升任为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受诏领校中秘图书,从此刘向把后半生的精力全部用于学术研究方面,尤其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刘向著述宏富,有《尚书洪范五行传》、《世说新语》、《说苑》、《新序》、《列女传》、《列仙传》,今存世。此外还有《五经通义》、《五经要义》,另有《文集》六卷,均已亡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整理编纂的演说辞和各国史料汇编。全书初无定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经刘向重新校订、编次,分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所记,上起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下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共二百四十五年间之历史。全书按国别编排,计有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三国各四篇,韩、燕两国各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国一篇,共三十三篇。《战国策》主要记载当时各国谋臣策士的游说和互相辩驳之辞,书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貌,同时荟萃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思想文化是极其宝贵的。汉代司马迁撰著《史记》一书,参考和引用了大量《战国策》的史料。据今人郑良树先生统计,《史记》采自 《战国策》者有一百四十九处,由此不难看出《战国策》一书的史料价值。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与《战国策》有关的帛书,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些内容与《战国策》相同,另有十六章是久已失传的佚文,可以从中了解刘向校理之前《战国策》的原貌。由《战国策》汇集的大都是战国策士的游说辩难之辞,因而书中辞彩飞扬,气势奔放,游说者常引用寓言故事以增强说服力,极富文学价值。但也有不少虚妄浮夸之辞,与当时的历史实际是有差距的,因而不能把这些浮夸之辞都视为信史。最早为《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的高诱。高诱所注《战国策》流传至北宋时,其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北宋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曾巩遍访士大夫和藏书家,对高诱所注《战国策》进行修补重编。南宋时,在曾巩补校本的基本上又出现了两个注本,其一是姚宏的续注,其二是鲍彪的新注本。到了元代,吴师道在鲍彪新注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补订正,是为《战国策校注》。清代黄丕烈又以吴师道的校注本为基础,参照各本,撰成《战国策札记》。近人金正烨有《战国策补释》。四川大学古籍所缪文远先生著有《战国策考辨》,旁征博引,对《战国策》一书所涉之历史多有考订辨正,对战国史研究甚有贡献。继而缪文远先生又出版了《战国策新校注》一书,这是目前有关《战国策》最好的校注本。

《战国策》

战国时代史料汇编。作者不可考,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间人纂集而成。原本卷帙错乱,书名不一,后经刘向整理校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合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此书所记自春秋以后至楚汉之起245年间事,内容基本是谋臣策士们游说君主、或相互驳辩时发表的政治见解和阐述的斗争策略。全书思想比较芜杂,但贯穿始终的主要是纵横家的思想。它与《左传》、《国语》相比,语言风格已由简明古朴发展为繁文缛语。书中出色地叙述了策士的说辞;描写人物的技巧显示了相当的进步,往往采用精雕细刻的笔法,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言故事的运用,使其文更显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战国策》中一些精彩的段落,几乎被司马迁一字不改地收入了《史记》,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料汇编,优秀历史散文集。起初名称不一,内容零乱。记载战国至秦汉时期纵横家的活动和言论。《汉书》记载有207篇,刘向按时间编定为33篇,计西周1篇,东周1篇,秦5篇,齐6篇,楚、赵、魏各4篇,韩、燕各3篇,宋、卫合1篇,中山1篇。但在流传中散佚了11篇,北宋曾巩重新补足。共460章(或497章)。记载了公元前490年知伯灭范、中行氏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共270年中发生的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史事。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战国纵横家的著作27篇,325行,11000余字,经整理,定名为帛书《战国策》或《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策

简称“国策”。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君主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相传原系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本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不同名称,西汉时刘向整理,依周、秦、齐、楚、赵等12国次序,删去重复,编订为33篇,并定名为《战国策》。后有汉高诱注本、宋姚宏注本,分定33卷,流传至今。其中《齐策》6卷,59篇,较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内政、外交的斗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