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游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游洞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悬崖上,距宜昌市区约10公里。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与白行简、元稹结伴来此探胜,并撰写《三游洞序》。洞名“三游”,始于此。其后,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于嘉祐元年(1056)来此游赏,人称“后三游”。洞背倚西陵峡,面临下牢溪,地势险峻。“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苏辙《三游洞》)。洞内岩石褶皱起伏,如兽奔蛇舞,惊涛流云。洞口有钟乳石柱两根,将洞“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清刘大櫆《游三游洞》)。洞室内外存有欧阳修、黄庭坚及历代文人诗文摩崖壁刻和碑刻六十余处。今人在洞内塑元白三人像,游者以与之合影为快。洞附近有张飞擂鼓台、至喜亭、楚塞楼。登楚塞楼,东可见葛洲坝全貌,西可窥西陵峡风光,令人生“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之叹。 三游洞位于湖北宜昌市西北10公里的西陵山腰,为一天然溶洞。相传唐代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曾同游此洞,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到此一游,由此得名。洞深约30米,宽23米,高9米,内有三根石柱隔洞为两室。前室有壁刻、碑刻40余件,后室幽奥,有一小耳洞可通洞外。 三游洞在湖北省宜昌市西北10公里西陵山山腰,背靠长江西陵峡口。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与其弟行简,友元稹来此寻幽探胜,各赋诗一首。白居易撰《三游洞序》纪此事,由此得名。今序存诗佚。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于嘉祐元年(1056年)也曾游此洞,亦各题诗于洞壁,被称为“后三游”,以与前三游区别。洞深30米,宽23米,高9米,为石灰岩溶洞。洞内岩石褶皱起伏,形态万千。石柱将洞隔成前后两室。前室明旷,题记及诗画满壁,后室幽奥,洞中有洞。洞前陡壁下为下牢溪入江口,临溪有陆游泉。洞外山顶有刘备筑垒遗址,圆柱形石台,传为张飞擂鼓台。石壁高处还有抗日将领冯玉祥题词石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