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技术引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技术引进jishu yinjin

一国通过国际贸易、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等活动从外国获得先进技术的活动。技术引进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专利、技术知识、商标;接受工程咨询和工程设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等。引进技术的方式有:采用技术贸易、产品贸易、设备贸易、补偿贸易等方式;参与技术合作或交流,通过科技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建立合营企业;建立技术咨询、技术评价、审定、维修,帮助掌握专门技术等各种技术服务关系;接受技术援助、技术培训及合营企业中外商的技术投资等;交流技术人员、聘请专家、组织讲学与各种学术会议、技术座谈和考察,交流技术文献、情报等技术资料。世界各国间的相互技术引进,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一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各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引进技术的国家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代价使本国科学技术及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并有利于在国外科技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和扩大技术交流的基本原则下,应积极引进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技术引进

在国际间技术转移活动中,一国从他国购入先进技术,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活动,主要内容有:1.购买专有技术知识(如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测试方法、材料配方等);2.为了掌握专有技术知识而进行的人员培训、邀请专家指导、搜集技术资料等,但不包括进口设备在内;3.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

技术引进introducing of technology from abroad

国际间技术转让活动中一国从他国买进技术的活动。主要包括引进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项内容,也包括掌握应用引进技术的人员培训、派人到技术输出方去学习或请输出方派专家进行指导等。使引进国迅速取得成熟的先进技术,节省研究费用,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技术引进

一国通过各种方式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的活动。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有: (1) 许可证贸易。这是最主要的一种技术引进方式,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和商标。(2) 技术协助。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技术引进方式,视具体情况不同,可采取人员培训、工程咨询服务、销售和商业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3) 合作生产。技术引进方和技术输出方对某种产品共同拟订发展计划,合作设计和制造,并互相提供产品及零配件。(4) 补偿贸易。这是一种适用于外汇短缺国家的技术引进方式,它以商品偿付技术引进费或进口设备货款,主要包括产品返销和抵偿贸易两种形式。(5) 合资经营。它是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技术引进方式,包括契约式经营和合股经营两种形式。(6) 合作研究。双方在科学研究和研制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共同合作。(7) 聘请外国专家。这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引进方式,在发达国家中颇为有效,并已经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重视。(8) 进口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包括定期和不定期、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刊物、科技会议的资料等。这是一种非商业性的技术引进方式,也是一种技术情报的来源。技术引进是利用外资的目的之一,因而技术引进与利用外资往往同步进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以引进适用技术为主; (2) 向重点引进软件技术过渡; (3) 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并使之逐步国产化。做好技术引进工作,提高技术引进效益,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即: 技术的选择;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交易的磋商和签约;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引进是技术落后国家发展本国科学技术的一条捷径,它可以越过技术发展的若干阶段,缩短技术引进方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

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加速技术传播并借以消除双方存在的技术势差的手段,是技术引进方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输出方获得技术、知识和经验,从而消除双方技术势差的过程。技术势是指新技术具有的更高的生产力和更高的行为和认识能力的势能,技术势差是指技术之间所存在的这种势能的差距。由于技术引进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 (包括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技术引进,并大多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因此,狭义的技术引进也指一个国家从另一个国家获得技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1985年,我国的 《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 中规定: 技术引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以下简称受方),通过贸易或技术经济合作的途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 (以下简称供方)获得技术,其中包括:
❶专利权或其他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许可;
❷以图纸、技术资料、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配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有技术;
❸技术服务。
技术引进从本质上来说,它是技术输出方充分传授和技术引进方充分掌握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它的关键问题在于,技术和知识是否得以传播和被掌握,双方之间的技术势差是否被消除。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能算是全面的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❶明确技术势差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及规律;
❷制订或设计出引进、消化及至创新的发展规划,安排好同步科研和创新工作;
❸根据拥有的技术势和消化、吸引能力以及经营、经济发展决策,选择恰当的引进项目,做好技术经济分析工作,等等。
技术引进的方式很多,有贸易方式和非贸易方式; 可通过签订合同和不签订合同; 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具体的引进途径主要有: 来样、来料加工;散件或组件的装配生产; 进口设备或生产线; 进口样机; 购买图纸和技术资料; 专家指导、合作生产; 合作研制; 出国培训、实习、进修; 考察和技术交流; 等等。
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缺少持续和稳定的技术引进政策,没有很好地总结技术引进工作的经验教训,我国的技术引进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况,加上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使技术引进没能发挥出最佳的增值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拟定正确的技术引进战略,作好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研究,选择恰当的引进项目和时机,从而使技术引进的时间效应和经济效应得以充分的发挥。

技术引进

在当今世界上,技术引进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要的,因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科研开发的专业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所有的科技领域都领先。通过技术引进,可以极大地节约本国的研究和开发成本,加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技术水平上的差距。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发展中国家可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本国的技术开发能力,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依靠本国的科研力量进行研究开发,一是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早期,由于当时世界各国技术水平普遍低下,主要是依靠第一条途径来实现技术进步的。而当今的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与早期工业化国家已大不相同。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千万种门类齐全的、先进的技术,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教育水平已经普遍获得了长足进步,为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发展,这些都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来加快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从现有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上看,发展中国家居于劣势。但这种劣势中也蕴涵着一种潜在的优势。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落后国家如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就可以有效地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甚至后来居上。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的后来者所具有的特殊益处和优势。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技术引进替代有关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并避免有关风险。从知识存量增加,到实现技术进步并获得经济增长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科学发现,即知识存量的增加;发明,即对现有知识的应用性进行检验;革新,即把发明初步应用于生产领域; 改良,即在发明和发明的应用中不断对革新的技术加以改进;扩散,即随着改良的实现而推广已经革新的技术。一般而言,一项较重大的基础科研成果,从研究、试验、设计到投产,需要经过10~20年。发展中国家由于知识存量水平低,若完全循着上述五个阶段来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必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如果引进国外技术,就可以跳过前两个阶段,大大缩短技术进步所需的时间。从引进一项国外技术到投入生产,只需二三年。
(2)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可使后发展国家走上一条“捷径”。工业化的后来者对工业化模式的设计具有可选择性,他们不必重复先行者的错误道路,例如“先污染、后治理”; 同样他们可以选择更优的发展道路,例如学习二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寻求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
(3)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中获得利益。由于国内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的压力,先进国家往往要把资金和技术向后进国家扩散和转移,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创造了机遇。
(4)强烈的赶超意识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落后程度越大,这种意识及其功效也就越显著。由于后发优势的作用,后发展国家完全有可能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进国家用较长时间走过的发展路程。这已经为世界经济史所充分证明。第一产业比重由50%下降到20%左右,实现工业化,英国用了4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本只用了50年左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