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抢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抢婚

又称“掠夺婚”。原始社会一种婚俗。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民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产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中国古代室韦、靺鞨等民族有此婚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某些民族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这种遗俗。欧洲和非洲某些地区都曾有过或保留着这种习俗。现存抢婚大多成为象征性的婚礼仪式。

抢婚

锡伯族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近代又有象征性抢婚、硬性抢婚、半硬性抢婚等方式在关东地区流传,现已废止。采用此抢亲方式多先礼后兵,其前必通知女方。抢亲队伍黄昏时出发,先派3人通知女方并在门外监视动静; 女方在夜幕降临、毫无准备情况下得信,只好仓促应付,采取保卫措施;抢亲男青年如能抢到姑娘并抱着放在马背上,使姑娘全身不沾地,2人共乘一马返回,抢亲才被承认。若女方家长听不到女儿扎挣叫喊声,知已默许,也就不再追赶。女子被抢到男家,征得同意,立即举行婚礼,招待亲友。接着男方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经过协商,男方将聘金财礼送到女家,婚事便告成功。

抢婚

柯尔克孜族的婚俗。当女方父母极力反对亲事或要求彩礼重而使男方无法承受,且两个青年又十分相爱时,他们便偷偷约定一个时辰,背着父母双双逃到偏僻的地方成婚。抢婚过后一段时间,新郎才领着新娘到女方家请罪问安、乞求饶恕。此时,女方父母的怒气已消了许多,只好认新郎为女婿,祝他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之后,两个亲家才重新和好,并为孩子们举行婚礼。

抢婚

亦称“抢劫婚”、“掠夺婚”、“抢亲”等。旧时景颇、傣、水、傈僳、彝、白、苗、布依、高山、土等民族的婚姻习俗。形式有四:一种是男女青年相亲相爱,欲结百年之好,但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于是男方便邀约伙伴佯作抢婚;第二种是男方相中某姑娘,并向其求婚,未成,便组织抢婚;第三种是双方对婚事本身均无异议,但为了简化程序、节省钱财,便商定采取抢婚的形式;第四种是男方相中某姑娘,便组织人强行抢婚。无论哪种形式,事后均需尽快向女方父母通报情况、商定聘金并举行婚礼。此俗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时期,即母权制的夫从妻居向父权制的妻从夫居的过渡时期。但直到解放前后,上述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存着这种远古遗迹。

抢婚

即“掠夺婚”(962页)。

抢婚

娶亲陋俗。
❶亦称“抢寡妇”,曲阜民间俗称“打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流行于山东各地。寡妇改嫁,倍受本族与社会的歧视,改嫁途中可被人抢回家中,强行拜堂,官府不予追究。
❷到其他部落掠夺妇女为妻的婚姻形式,约产生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期。最早见于《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灯,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其来源于掠夺婚有关。女子3夜不息灯,则因族内女子被夺而思其相离;男家3夜不举乐,则恐女族来犯而隐密之。抢劫女子有时已先得女子的默契,即“佯抢”,多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山东部分地区(博山)仍有遗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