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抢花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抢花炮时间:正月二十八 抢花炮侗族传统体育活动。约始于明代。已流传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用火药使铁环制的花炮腾空,俟落下时立于场周的参赛队涌入争抢,得环队突破各方堵截而送环至指定地点即胜。 抢花炮流行于侗族、壮族和仫佬族民间。据传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民国《三江县志》载:“花炮会,六甲人,僮人皆盛行,而全县率参加。”于集会地点演剧舞狮及各种游艺助兴,届时男女咸集。其竞赛以冲天铁炮内装铁环,若实弹然。燃炮后,铁环直冲霄汉,观众闻炮声,即以铁环为目标蜂拥争取,以夺得铁环者按头、二、三炮依以领奖,其友族皆簇拥庆贺,欢声若雷。不限人数,每次必抢三炮结束。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无一定界限,满山遍野皆为活动范围。 抢花炮侗族传统体育活动。约始于明代。已流传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用火药使铁环制的花炮腾空,落下时立于场周的参赛队涌入争抢,得环队突破各方堵截而送环至指定地点即胜。 抢花炮侗、壮等族传统文体活动。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及广西等地。多于每年农历正月或二月进行,每年一次,具体日期各地不一。地点多选在集镇或大村寨附近比较空旷的场地。届时,附近各村寨均组成自己的抢炮队前往参加活动。花炮是一门碗口粗、30多厘米高的土铁炮,活动的中心内容就是用它将一个红布藤环冲上天空,待其降落时各队纷纷上前抢夺,抢到的队要设法迅速传递,并防止被其他队抢走,最后持环到达评判台前或其他指定地点的队获胜。第二年花炮节,获胜的队需另制一个藤环送来,大家重新进行抢夺比赛。据说,“花炮”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所以人们都以能抢到它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抢花炮通道侗族自治县广泛流传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多半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侗乡各村寨每年轮流主持这项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各级体委主持这项活动。事先准备数个篾藤编织的圆圈 (现在改为铁制),茶杯口大小。抢花炮开始时,将圆圈置铁炮炮筒口头,点放火炮将其射向高空,待其落地时参赛者奋力抢夺,以抢夺圆圈多者为胜。 抢花炮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人称“勇敢者的运动”。通道侗族自治县岩坪一带,“抢花炮” 已有16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三月三和秋收后举行。花炮为一篾织或藤织圆圈,直径5~6厘米,缠以红布,用丝线扎牢。比赛时,先置一铁炮于场地中央,将红炮圈放在炮筒口上,再点火放炮,将红炮圈射向空中,待其下坠时,各村寨选手争相抢夺。红炮圈若是落在水塘里、悬崖上、屋顶或树权上,选手们也奋不顾身地拼抢。抢到后必须在人人争夺之中 “过关斩将”,把红炮圈送到村庙的裁判台上才算获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部门将这项传统项目进行整理,并制订《竞赛规则》。整理后的抢花炮,花炮圈改为直径5厘米的铁环,缠以红绸。赛场长60米、宽50米,场地两端各放一花篮。比赛以队为单位,每队10人。比赛时间为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中间休息10分钟。以抢到铁环并送至对方花篮次数多者为胜。1986年5月,在吉首举行的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列为竞赛项目。同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湖南抢花炮代表队夺得亚军。 抢花炮侗族传统体育活动。约始于明代。已流传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用火药使铁环制的花炮腾空,落下时立于场周的参赛队涌入争抢,得环队突破各方堵截而送环至指定地点即胜。 抢花炮中国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比赛在一块长60m,宽50m的平坦场地上进行,比赛双方每场上场人数不得多于8人少于5人。比赛开始后,双方队员聚集在场中央直径5m的接炮区内,争抢由送炮器发射上天10m落下的花炮(直径14cm,厚2.5~3cm,重220~240g的彩色圆形橡胶饼),无论谁抢到,可用传递、掩护、假动作、奔跑等方法,将花炮攻进对手的炮台区(炮台区在端线中央8m与距端线2m的8m线构成的区域,两端各1,内有花篮架),将花炮投入花篮架即得1分,防守队员可采用拦截、阻挡、追赶、搂抱、抢截等合理动作进行防守;抢到花炮转入进攻。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