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拍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拍板打击乐器。用以调节乐曲。曾发现古埃及的象牙拍板实物和壁画图像,象牙拍板刻成手掌模样。在中国,甘肃敦煌石窟、新疆*库木吐拉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均有拍板图像。唐杜佑《通典》载:“拍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以代抃。”抃(bian),鼓掌。宋陈旸《乐书》: “拍板,长阔如手掌,大者九板,小者六板,以韦编之,胡部以为乐节,盖所以代抃也。……圣朝教坊所用,六板,长寸,上锐薄而下圆厚,以檀若桑木为之。”这里概括了宋代的情况。就世界各地而言,拍板有两板相击和多板相击多种形式,板的形状也多种多样。质料有木、石、骨、象牙、金属等。木拍板多用紫檀、黄杨或红木等。 拍板中国古代击乐器。始于魏、晋之时,传为乐师宋识所制。初以木板相拍以节乐,后世以绳贯之为板,又称“串板”、“牙板”等,为北方地区的特有乐器。其形长阔如手掌,一头薄而尖,一头厚而圆。唐代以十余枚铁片,系以皮绳,击之以控制乐曲节奏,为九部夷乐所用。至宋代,分为大小两种,大者九板,小者六板,以檀木或桑木制之,长仅寸余,教坊乐用之。至元、明以后,所用愈广。元代宴乐用之于云和乐、安和乐及乐音王队、寿星队、说法队等乐舞。明代不仅宫廷宴乐用之,就连大驾卤簿、中宫女乐,以及亲王仪仗等,皆用之。其拍板已减少至四片。清亦沿用,拍板又增为六片。另有 “拍” 及 “番部拍”,皆以紫檀木制成。“拍” 四片,三片为一束,以另一片击之。“番部拍”为三片,两片为一束,另以一片击之,皆拍板之类也。 拍板满族祭器之一。祭祀时,司祝献酒,持神刀,诵神歌祝祷,鸣拍板。长一尺一寸五分,宽二寸共两块。其节奏为××| ×0 | ××| ×0 |。 拍板满族打击乐器。清宫廷及满族民间皆广泛使用,为伴奏乐器和舞具。梨、紫檀或黄杨木制成,分9块、6块、4块、3块或2块不等。民间使用则由两大一小长方形木板组成,木板顶端雕刻花纹等装饰,用细皮或丝绳将木板串连。演奏时左右两手分别持大小木板,互相撞击发声。清宫廷为6块紫檀木制成,用于丹陛大乐的演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