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拔曳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拔曳固铁勒族的部落之一,又译为拔野古、拔野固、拔也固。为匈奴余部拔也稽的后人,原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西北部。魏晋时逐渐东移至蒙古高原东部,处于仆固和靺鞨之间,人口众多,有6万余户。其地多产骏马,其人善于骑射。突厥强盛时,从属于突厥汗国。薛延陀强盛时,又从属于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拔曳固首领大俟利发屈利失归附唐朝,唐朝在其地设立幽陵都督府,以屈利失为都督。东突厥复兴,其部又从属于东突厥。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奋起反抗东突厥汗国的统治,默啜可汗前往镇压,在独洛水(蒙古高原的土拉河)旁大败拔曳固,返回时疏于防备,被拔曳固散兵颉质略袭杀,唐朝册封颉质略为左武卫大将军、拔曳固都督。回纥兴起,拔曳固又从属于回纥,成为回纥外九姓部落之一。此后逐渐融合于回鹘。 拔曳固铁勒族的部落之一。原游牧于蒙古高原。初臣属于突厥,后又从属于薛延陀。唐贞观二十年(646),归附唐朝。东突厥复兴后,又从属于其。开元四年(716),奋起反抗东突厥统治,袭击默啜可汗。回纥兴起后,从属于回纥,成为其外九姓部落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