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衙掌管禁军的军事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马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步司),合称“三衙”。北宋初解除统军将领兵权,承后周之制,设殿司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称为“两司”,统辖驻扎在汴京周围的禁军。真宗时,侍卫司分为马司和步司,与殿司成为“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三衙军职有时也可成为武将虚衔。其职权是分掌全国禁军,而马、步司在名义上还统辖厢军。北宋亡,三衙制随之终结。南宋初恢复三衙,但实际上已无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仅统领驻守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正规军。跟枢密院相反,三衙虽统辖全国禁军,却无调兵之权。三衙与枢密院互相牵制,以防止武夫兵变。 三衙宋代禁卫军衙署 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分掌禁军,置都指挥使,宿卫京师、宫廷。唐代后期时藩镇因战乱频仍,多置亲兵,称之牙 (衙) 兵。五代至宋初的皇帝多半出自藩镇,故相沿称为三衙。其长官,殿前指挥使俗称殿帅,侍卫亲军马军司指挥使俗称马帅,侍卫亲军步军司指挥使俗称步帅。为宋代禁军的重要官署,其长官多由皇帝宗亲、心腹将领充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