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指南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指南车

此车作用同指南针。传说最早为黄帝所造。又周初越裳氏来朝,使者迷归路,周公赠軿车指南。三国时扶风人马钧,亦能制指南车。《晋书·舆服志》: “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各代指南车制法并不全同,但指南则是一致的。《南齐书·祖冲之传》: “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转之。升明(477—479 )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

058 指南车

我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四大发明之一。相传由黄帝发明。三国青龙三年(235)马钧制造成功。指南车在传统的独辕双轮车制装上齿轮传动系统而成,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此车仅用于帝王出行的仪仗。《南齐书·祖冲之列传》记载,祖冲之根据古法将指南车改造为铜制机械。《宋史·舆服志》对指南车的机械结构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所传宋代造法,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天圣五年(1027)燕肃提出的,另一种是大观元年(1107)吴德仁提出的。燕肃式指南车基本构造除车辕、车身、两个车轮外,还有由五个齿轮组成的轮系和离合器、两个滑轮,用一个木人指向。吴德仁式指南车基本原理同燕肃式,构造上又有改进,有13个齿轮组成的分上下两层的轮系,有7个(有的学者考证为9个)指向装置。指南车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在巧妙应用齿轮传动、绳索、滑轮、离合器方面已有很高的水平。

指南车

车名。专用指引方向。《晋书·舆服志》: “司南车: 一名指南车,驾4马,其下制如楼,3级; 四角金龙衔羽葆; 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

指南车

一名司南车。古代朝廷所属一种装有指南针的导向车。它的出现当在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司南之后,但历史的传说比这要久远得多。最早的记载出自崔豹《古今注》,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驱使大雾使将士皆迷失方向,黄帝于是制作指南车以导示方向。“故后常建焉。” 而 《大唐六典》卷17《太仆寺》 引崔豹 《古今注》 云: “指南车旧说云周公所作也。周公理政太平,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迷其归路,周公赐以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训。使越裳氏载之,周年而至其国。故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 应该说,东汉张衡始将司南运用到车上,但因战乱而不存。魏明帝青龙中,令博士马钧绍制作,车上立一木人,举手指南,但由于技术不精,而行动时有偏差。东晋义熙十三年,也曾得戎火所制的指南车,“机数不精,迥曲频骤,犹顺人力正亡。”齐时,祖冲之所制指南车甚精,百曲千回,未曾移变。驾以牛,加饰加周,箱上施层。指南人在厢中衣裙襦天衣。上四角皆施龙子竿,悬杂色真也雀眊,布皂复幔,皆以铜饰。历梁、陈、隋、唐皆因之不变。唐的指南车驾四马,匠一人,驾士十四人,大驾出动,先后而行。宋的指南车赤色,两厢画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勾栏、镂拱,四角垂香囊。仁宗天圣五年 (1023) 工部郎中燕肃所造指南车在 《宋史》卷120《舆服志》 中有详细记载: “其法: 用独辕车,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于上,引臂指南。用大小轮九,合齿一百二十。是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附足立于轮二,径二尺四寸,围七尺二寸,出齿各二十四,齿间相去三寸。辕端横木下立小轮二,其径三寸,铁轴贯之。左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十二; 右小轮一,其径 一尺二寸,出齿十二。中心大平轮一,其径四尺八寸,围一丈四尺四寸,出齿四十八,齿间相去三寸。中立贯心轴一,高八尺,径三寸。上刻木为仙人,其车行,木人指南。若折而东,推辕右旋,附右足于轮顺转十二齿,击右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左旋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东行,木人交而指南。若折而西,推辕左旋,附左是于轮随轮顺转十二齿,击左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右转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正西行,木人交而指南。若欲北行,或东,或西,转亦如之。”

指南车

又称司南车。三国时代关中发明家马钧根据传说而创制的用于指示方向的两轮车, 一般认为是天子行幸时用作仪仗的车辆之一, 亦为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自动控制装置之一。相传远古的黄帝、西周的周公和东汉的张衡都曾造指南车,但均已失传。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魏略》和《三国志·魏书,杜夔传》:曹魏扶风(今陕西兴平一带)人马钧,受诏制成指南车。据今人的复制结果:车上有一48齿的大平齿轮,其长轴上有一木人。车轮直径6市尺,两轮间距6市尺。车轮旁边有24齿的小齿轮跟着车轮转动。有一根耐磨的绳子的一头系在辕的后端, 一头通过滑轮吊起小平轮,不与小齿轮接触,先使木人的手指向正南。马拖着车辕直走时,绳子将左右两个小平轮悬起,小齿轮和大齿轮均不与之接触。当车向左转弯时,车辕的前端向左转,但后端必定是向左偏,这样就由绳子把左边的小平轮向上提,而右边的小平轮因绳子松动,加上铁坠子的重力,就下落插在大平轮和小齿轮之间,相互咬合起来。假如这车从正南向左转到正东方向,其转动角度就是90度。在转弯时,左轮不动,右轮转了半周,同时使小齿轮向前转了12个齿。小平轮随之左转,传动至大平轮,大平轮是以相反方向向右转动了12个齿(48齿转过了12齿,即转动了90度),这样也就使长轴上的木人向左转了90度,结果木人的手仍指向正南。其关键在于大平轮和小齿轮或联或断的离合。南北朝时的祖冲之、宋人燕肃,亦曾复制指南车。《宋史·舆服志》和岳珂《愧谈录》有详细记载。近人王振铎及国内外不少学者都有复原模型。其传动结构究竟如何,尚存争议。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指南车的制造成功“可以说它是人类向模拟控制机前进的第一步”。

指南车

中国古代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它是利用传统的独辕双轮车制,装上齿轮传动系统而成,由车上的木人指示方向。据历史考证,指南车是三国魏明帝青龙三年(235)由马钧发明的,但所造的指南车除有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的离合装置。所传的宋代天圣五年(1027)燕肃设计制造的指南车仅用1个木人指示方向,其基本构造是:利用2个车轮、2个滑轮、5个大小齿轮组合成齿轮系和离合传动机构,此装置中心贯心轮高8尺(宋代1尺=24.525cm,故8尺相当1.96 m)、直径3寸(约7.4cm),而车轮直径6尺(约1.47 m),两轮距6尺(约1.47 m)。宋代另一大型新车是大观元年(1107)由内传省吴德仁所作,该装置除中心木人外,四方还有童子木人4个,木龟、鹤各1个,共7个指向装置。

指南车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始为黄帝所造,用作指南,辨别方向。以后制法失传。至北宋由青州益都人、科学家燕肃试制成功。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他根据差速轮原理,制作了一种可以指示方向的双轮“独辕车”,即指南车,又名司南车。车上立一木人,向前直伸手臂。行车时,不管车子驶向什么方向,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指南车为赤色,车厢上绘有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四角垂香囊,制工十分精美。驾士原为18人,太宗雍熙四年增至30人。但因制法失传,未留下实物。后人根据各种史料记载,进行复制,并留复制模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