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攻击行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攻击行为gongjixingwei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在争夺食物,尤其是在繁殖季节争夺配偶、巢区或领地时,所发生的攻击或争斗的活动,称为攻击行为。但在攻击或争斗中,双方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一般多表现为交换信号,只要 一方表示出屈服的姿态,胜利者就立刻停止进攻。但也有少数动物,如雄海豹为争夺雌海豹,往往会斗得头破血流。又如海滩穴居的招潮蟹,当同种雄蟹进入它的洞穴周围的“领地”时,它就用那唯一的大螯足上下摇动“打旗语”,向对方表示自己是这块“领地”的占有者,警戒外来雄蟹不要轻举妄动。如果对方不主动退却,双方僵持不下,就要“短兵相接”。战败者,轻则断腿,重则丧命。 攻击行为是指对一定对象的侵犯行为。攻击行为的起因是复杂的,在理论上有多种解释: 攻击行为Gongji xingwei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准则认可的行为。可表现为打斗、谩骂、讥讽及具有攻击性的面部表情和姿态手势等形式。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攻击行为的起因及其预防控制的方法。攻击行为起因很复杂,心理学上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对其加以阐述,这些理论可分为3个派别:❶本能论。本能论强调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生物性本能,是与生俱来、不学自会的行为模式,是潜在的冲动寻找出路的表现。持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S·Freud),他认为攻击行为是“死亡本能”的外向表现,若要对其预防控制,一方面可以利用超我的力量使这一本能行为束缚于内或用自我有节制地加以表现,但最好的方法还是渲泄(catharsis),使攻击的能量得以以社会接受的方式加以释放,个体便不至于因为矛盾冲突和自我过分压抑而造成心理变态。持本能论观点的还有生物生态学家洛伦兹(K·Lorenz),他在1966年发表专著《论攻击》,主要依据自己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得出有关结论:动物的攻击行为通常指向同类,攻击行为能够有利于保存种族和个体,具有生存价值,而人类的攻击行为也有类似的先天机制。他认为要对攻击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必须限制人口的增长。阿德雷(K.Ardrey)则认为凡有机体都有领土保有倾向,人类的攻击行为就源于此。上述本能论的几种观点,在解释动物行为时,是有所启发的,同时对解释人们的微观行为也有所启发,但把攻击行为看作是人的本能是不足取的。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ur又称侵犯行为。一头动物对另一头动物进行威吓和进攻的行为。常是一场强烈冲突的前奏。该行为有时用于争夺食物或性机会,有时用于树立群体中的序位,有时用于保卫领地,保护仔畜,猎取食物;也可因疼痛和恐惧而发生。畜牧兽医工作者不必对一切攻击行为均采取干预态度,必须辨别行为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地解决办法。如阉割能防止公猫之间的争斗,但不影响捕鼠能力;该行为也为建立群体序位所必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