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政事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政事堂zhengshitang

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已由执掌封驳之权的门下省转至草拟诏书的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所设吏员,地位至重。在政事堂(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为专人,肃宗以后改为轮代,以防秉笔宰相借执政事笔之权,独揽大权之弊。

政事堂

官署名。唐代置。宋代沿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是岁,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胡三省注:“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是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部,五曰刑礼房。”

政事堂

官署名。唐宋宰相议事之所。唐代继承隋制,宰相集议共参共议国政,议事之所,初设于门下省,参加议事的宰相为三省长官 (中书令、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以及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等名号行使宰相职权的其他官员。永淳二年 (683) 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 (723),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又于堂后分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别处理所管之事。政事堂办公的各位宰相中有秉笔宰相1人,称之执政事笔,为首席宰相。肃宗至德二年(757)令宰相十日一秉笔,到贞元十年(794)改为每日1人轮流秉笔。秉笔宰相主持政事堂会议,承接诏旨、值宿于堂中。五代后晋时,曾改名为政事厅。宋沿唐制,亦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中书门下内省。在朝堂之西,皇城外另有中书省与门下省,各自处理本省日常行政,俗称中书,门下外省或后省、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 “二府”。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撤销中书门下,以尚书省都堂为政事堂。

政事堂

机构名。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废除国务院,设立政事堂于总统府。1915年,政事堂负责组织了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7: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