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政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政论文集。东汉崔寔(?—约170)撰。一卷。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桓帝时拜为议郎,著作于东观。后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官至尚书。因世乱,托病不理事,数目免归,建宁中(168—172)病卒。原有集二卷,已佚。严可均辑凡七篇,其畸零短段不成章者载于卷末。言当时积弊,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力倡选贤任能,整肃吏治,察治状以定黜陟,厚奉禄以养廉耻。主张刑德并施,而尤重法度,斥赦令频繁为养奸之术。重农务本,提出“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要开草辟土,“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辑篇多属专取精实,腴语美词芟除净尽者。然亦雄辩透彻,谨严周密。广引历史故实,说服力甚强。又善用比喻,以风俗为国之脉,年谷为国之肤;以粱肉理疾喻德政除残,药石供养喻刑罚理平,理喻辞畅,颇富文采。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广雅书局刻本,载《全后汉文》卷四十六。 188 政论东汉政论著作。崔寔著。全书共5卷。大旨“言当世理乱”,治国之道。一方面揭露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实,贬豪强,抨贪吏,其所言皆“指切时要,言辩而确”,为时人称颂;另一方面提出作者的政治主张,认为国家制度应依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切不可“背急切而慕所闻”;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教化和刑罚以经济生活为基础; 强调“德教”的作用,称“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但鉴于当时乃 “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又强调“严之则治,宽之则乱”。本书已散佚,部分内容载于《后汉书·崔骃传》和 《群书治要》。 政论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五卷,现存一卷。东汉崔寔著。崔寔(?—约170),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官至尚书。著作还有《四民月令》。清严可均辑入《全后汉文》。 政论东汉崔寔著。《隋书·经籍志》存录五卷,宋以后不见著录,现有严可均辑本一卷。政论一书的写作,主要是指斥时弊,并提出解决的方案。针对当时“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抑)于下”的情况,提出不能依靠“拘文牵古,不达权制”的俗人和“暗于时权,安习所见”的顽士,而要擢拔“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来中兴封建王朝。主张施政应博采各家思想,“既不能纯法八世(指‘三皇五帝’),故宜参以霸政”。强调“德教”与“刑罚”并用,注重社会风习的整治,以及提出“厚俸养廉”等主张,其中有较丰富的伦理思想。政论收入清严可均辑《全后汉书》中。 《政论》东汉崔寔撰。作者出身于仕宦之家,汉桓帝初被举为至孝独行之士,后曾著作于东观,与诸儒博士杂定五经。又任过五原太守、辽东太守,颇有政绩,官至尚书。著述15篇,《政论》是其代表作,作者针对当时“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凋蔽,人庶巧伪”的社会政治现状,主张效法尧舜,选贤任能,但又不要囿于前人德政,应针对社会现实,象调治身体那样“平则致养,疾则攻泻”,要“参以霸政”,“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用严刑峻法,矫衰汉时弊,颇为当时有识之士所称道。仲长统曾说:“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政论半月刊。第五卷开始改为月刊,政论社编辑, 民国28年(1939年)4月25日创刊。该刊政治倾向性明显。每期大都有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曾扩清的评论, 阐发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政治思想。16开本,每期正文大多为24页,主要栏目有时论、专载、论著、文艺、半月刊评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