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教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教育jiaoyu

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自古以来,许多教育家、学者对教育有过众多的解释与说明。我国东汉时期的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称:“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教育中的冲突》)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史上,首先比较科学地对教育下定义的是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她曾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加里宁对教育的阐释已为我国多数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接受,加里宁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论共产主义教育》)今天在我国众多的教育学教科书中,一般都将教育解释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认为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既具有永恒性,又具有阶级性。并把教育区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单指学校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便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现代意义的狭义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

教育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性。动物的延续主要依靠生物遗传;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存在除个体的生物遗传外,还必须有文化遗传即新生的一代,必须掌握人类已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规范,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文化遗传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的。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教育的性质和水平也是不同的;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教育不断地提高、改善,同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和社会的其它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人口等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是互相作用、影响和制约的。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同时也促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保存。教育的这些社会作用,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来实现的。

教育jiaoyu

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教育最初起源于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产生影响和反作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教育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其中还兼以阶级性。教育是人类的生产、生存赖以继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都利用教育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之一。狭义的教育一词是指学校教育, 而广义的教育则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

教育Jiaoyu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一词,有时也仅指思想教育,以区别于教学或教养。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教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左部,表被教者,右部,表手持木棒的教育者。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英文educafion、法文education、德文erzichung均源于拉丁文educar一词。educar本义为引出、发挥,故引导或发挥儿童使其得到发展的活动为教育。由于人们对教育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人们对教育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之不断改造”。德国近代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法国教育社会学专家则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其实质都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按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学校教育和其它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般是在固定场所,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其它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媒介(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等),使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受到教育。通过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增长知识、丰富经验,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此外,还有自我教育形式,指受教育者为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活动。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随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教育活动本身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按时代划分,教育可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按受教育对象不同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年人教育、特殊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按性质划分,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之分,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分。本世纪中叶后,终身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

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广义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该词在中国始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并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教育Education

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寻求理解、掌握生存技能和继承发展文化传统的基本活动和主要方式。一个团体和社会的存在离不开教育。最初的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学校的出现开始将教育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形式。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提供的系统化、专业化教育;各种除学校以外的社会因素对个人的交叉作用属于非正规教育范畴。加拿大人主要通过3种渠道接受教育:共同的生活经历、大众文化和信息(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书籍)、学校正规教育。
在第一种渠道中,家庭曾经最具有影响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婚姻破裂和非传统婚姻形式的增多,家庭的传统教育功能已大不如从前,加之出现的教育内容如性教育、消费指南和生活技巧等,学校已替代了家庭的大部分教育手段。此外,教会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急剧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加拿大三大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加拿大联合教会和英国圣公会仍是加拿大伦理道德的主要传播媒介。社会的物质化和新教派的涌现冲淡了这一影响。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受到挑战,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化和大批移民的涌入,寻找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日趋困难。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政府1971年10月宣布实行“双语体制下的多元文化政策”。
在第二种渠道中,电视占主导地位,是知识、价值、信仰的主要传播者。加拿大人平均每周观看电视26.6小时,电缆和卫星广播设备的普及使人们在选择节目方面有更大的余地。美国大众文化也进入千家万户。传播媒介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书籍、报刊是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此外,电影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1939年,加拿大电影委员会成立,旨在从国家利益出发促进双语电影的生产。然而,由于美国电影的垄断和录像的普及,电影业已开始滑坡。
加拿大的学校正规教育历史较长,也较稳定。1616年,加拿大出现由4名牧师组成的第一支教师队伍。19世纪埃杰顿·赖尔森的教育尝试奠定了加拿大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免费、广泛、不分地区的学校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只有一间校舍的学校。随后为使尽可能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开设铁路和函授学校。1985年~1986年间,教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1993年,加拿大教育经费542亿加元,占国民总产值的8%,高于其他西方国家。与前两种渠道一样,学校正规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在加拿大受到普遍重视。过去20年中,中学后续教育人数上升4%。1986年,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9%,但公立大学入学率却低于社区学院。尽管在80年代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拿大人仍然认为大学教育是求职的先决条件。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加拿大目前正积极拓宽学校课程的覆盖面。

教育

教育

安徽省回民最早的民族教育是“经堂教育”。这种教育是利用清真寺的寺产,由阿訇一边教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一边讲授汉文。经堂教育使用的文字叫“小儿锦”,即用汉字给阿拉伯文注音的一种特殊教学语言。寿县城关清真大寺是国内著名的开学大寺,安庆、亳州等地清真寺教育也很出名。经堂教育为早期回民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随后,回民教育逐渐转为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
清康熙三十二年(1673),淮南太平集郝庭兰等13家捐款建学堂草房4间,聘先生执教。乾隆二十五年(1760),蓝守安先生又筹款买地74亩助校。辛亥革命后该校改为太平丙等小学,直到1946年解散。光绪二十四年(1897),寿县创立私立务本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芜湖回民集资办起清真义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和县创立私立清真学堂,安庆成立“清真丙等学校”,定远县创毓秀小学。这以后,各地纷纷仿效。至1949年,全省共创立回民小学54所,回民中学4所。
1949年以后,安徽回族教育发展迅速。到1991年,已有回族中学8所,即定远县民族中学、阜阳市民族中学、亳州市民族中学、东至县江心回民中学、五河县赤龙回民中学、寿县陶店民族中学、凤台县李冲回族中学、长丰县孤堆回民中学。全省有民族小学98所,教职工1400多人,在校学生比1952年增长10倍。此外,还有民族幼儿园20余所,民族业余学校一所。民族学校已基本消灭了危房,并已建起33座教学楼,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如有的学校在当地统考中总成绩名列前茅,有的学校已成为当地重点学校。全省已有8所民族小学被评为当地文明学校,定远县民族中学1992年还受到国家教委、国家民委的表彰。
总之,安徽省回族教育形势喜人,已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不少地区的“四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等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当地水平。民族职业教育已经起步,扫盲教育已取得丰硕成果,成人识字率已达80%以上。

教育

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
❶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❷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❸选择功能。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 英国斯宾塞说: “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教育

教育


教育

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 (1)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2)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3)选择功能。社会根据其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英国斯宾塞说: “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教育

教育Education

在中部和南部各殖民地,教育的主要形成是私人家庭教育和教区附属学校。教士在各殖民地的教育事业中起主要作用,在创建学院方面尤其如此。1642年马萨诸塞议会向家长发出指令,要求他们使孩子学会认字。有50户或50户以上居民的镇必须指派一名教师教授阅读和写作,其薪金由学生家长或镇民支付。在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这种要求社区建立和维持学校的做法尚属首次。除罗得岛外,新英格兰各殖民地的初级教育都是强制性的。女孩子除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外,实际上受不到其他任何教育。文盲很普遍。在教士的影响下。下列大学和学院先后创办: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布朗大学(1764年),拉特格斯大学(1766年),达特默思学院(1769年),威廉—玛丽学院(1693年),英王学院(即后来的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749年)。至19世纪初,由于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也由于人们向西部迁徙,初等教育已经开始衰落。公费教育仍限于新英格兰地区,这种教育形式向西部发展的速度极其缓慢。公费学校学期很短,纪律很严,教材很差,教师多未受过训练。群众性教育此时尚未出现。富裕家庭雇佣家庭教师,或将子女送往私立中学或私立女子学校。1800年美国有24所学院,但规模都很小,课程也不多。主要课程是语言、神学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培养教士。哈佛大学在1783年创办了一所医学院。在这以后,其他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非神学的课程。按照国会通过的历次土地法的规定,俄亥俄准州的乡镇把部分公共土地的税收留作办学之用。杰斐逊等人的教育思想指明了美国后来的教育方向,科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语言列入了课程。在内战前这一段时期,许多学院开始了对医学、法律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杰克逊时期对普及公费教育的劲头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生活的发展,选举权的扩大及犯罪率上升促使政府增加群众性教育的开支。虽然公费教育遭到富裕的纳税人、私立学校和一些教会的反对,但普及教育的运动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新英格兰,霍勒斯·曼和詹姆斯·G·卡特通过讲演和印发出版物使公众了解群众性教育的必要性。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很快出现了。在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亨利·巴纳德象曼在马萨诸塞州那样唤起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心。托马斯·H·加劳德、卡尔文·E·斯托和凯莱布·米尔斯在纷纷出版的教育刊物上阐述普及教育的必要性。1850年,美国有6000所私立女子学校和私立中学。1860年,美国有252所学院,其中17所为州立学院。在1862年莫里尔法的鼓励下,各州建立了69所农学院和机械学院。文学会成为成人教育的核心。男女同校教育主要是随私立女子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如马萨诸塞州特洛伊的埃玛·威拉德学校和南哈德利的玛丽·莱昂学校分别在1812年和1836年实行了男女同校教育。1834年奥伯林学院成为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学院,随后安蒂奥克学院在1853年实行了男女同校教育。到19世纪末,女子学院的数量增加了,其中许多是有名的大学开办了女子学院。美国教育制度的弱点仍然是教师薪金低、素质差,教学设施不足。欧洲受过教育的行政官员回到美国以后,课程和教法有了改进。奖学金,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奖学金,通过像伦塞勒科技学院和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这样一些学院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20世纪初,G·斯坦利·霍尔、约翰·杜威、威廉·詹姆斯和E·L·桑代克等人在哲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教育开始包括职业训练、职业指导、测试方法顺序渐进教学法,以适合学生各不相同的需要。学校的物质设施有了改进,师资素质也有了提高。1900年公立学校共有1550万名学生。自美西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学生人数从50万增至350万,大学生人数增加了5倍多。在20世纪,美国人都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权享受高中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中学年龄的孩子几乎有一半在公立和私立中学读书。新的教育思想包括使用实验室、体育馆、讲堂、剧院、游泳池、操场和图书馆。1935年大学注册人数达100多万。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青年有享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全国的州立大学生和市立学院为想上大学的青年提供了由纳税人支付费用的高等教育。由乔治·伊斯门、詹姆斯·B·杜克、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资助的私人基金会促进了对专门学科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全国青年管理局和工程兴办署对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提供的援助显示了公众对教育事业的支持。1965年有近500万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1964年联邦政府向教育机构发放贷款和补助金近30亿美元。

教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