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教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教育jiaoyu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自古以来,许多教育家、学者对教育有过众多的解释与说明。我国东汉时期的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称:“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教育中的冲突》)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史上,首先比较科学地对教育下定义的是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她曾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加里宁对教育的阐释已为我国多数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接受,加里宁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论共产主义教育》)今天在我国众多的教育学教科书中,一般都将教育解释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认为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既具有永恒性,又具有阶级性。并把教育区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单指学校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便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现代意义的狭义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性。动物的延续主要依靠生物遗传;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存在除个体的生物遗传外,还必须有文化遗传即新生的一代,必须掌握人类已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规范,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文化遗传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的。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教育的性质和水平也是不同的;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教育不断地提高、改善,同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和社会的其它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人口等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是互相作用、影响和制约的。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同时也促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保存。教育的这些社会作用,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来实现的。 教育jiaoyu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教育最初起源于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产生影响和反作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教育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其中还兼以阶级性。教育是人类的生产、生存赖以继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都利用教育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之一。狭义的教育一词是指学校教育, 而广义的教育则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 教育Jiaoyu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一词,有时也仅指思想教育,以区别于教学或教养。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教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教育教育教育教育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广义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该词在中国始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并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教育Education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寻求理解、掌握生存技能和继承发展文化传统的基本活动和主要方式。一个团体和社会的存在离不开教育。最初的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学校的出现开始将教育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形式。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提供的系统化、专业化教育;各种除学校以外的社会因素对个人的交叉作用属于非正规教育范畴。加拿大人主要通过3种渠道接受教育:共同的生活经历、大众文化和信息(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书籍)、学校正规教育。 教育教育安徽省回民最早的民族教育是“经堂教育”。这种教育是利用清真寺的寺产,由阿訇一边教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一边讲授汉文。经堂教育使用的文字叫“小儿锦”,即用汉字给阿拉伯文注音的一种特殊教学语言。寿县城关清真大寺是国内著名的开学大寺,安庆、亳州等地清真寺教育也很出名。经堂教育为早期回民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随后,回民教育逐渐转为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 教育教育教育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教育教育Education在中部和南部各殖民地,教育的主要形成是私人家庭教育和教区附属学校。教士在各殖民地的教育事业中起主要作用,在创建学院方面尤其如此。1642年马萨诸塞议会向家长发出指令,要求他们使孩子学会认字。有50户或50户以上居民的镇必须指派一名教师教授阅读和写作,其薪金由学生家长或镇民支付。在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这种要求社区建立和维持学校的做法尚属首次。除罗得岛外,新英格兰各殖民地的初级教育都是强制性的。女孩子除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外,实际上受不到其他任何教育。文盲很普遍。在教士的影响下。下列大学和学院先后创办: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布朗大学(1764年),拉特格斯大学(1766年),达特默思学院(1769年),威廉—玛丽学院(1693年),英王学院(即后来的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749年)。至19世纪初,由于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也由于人们向西部迁徙,初等教育已经开始衰落。公费教育仍限于新英格兰地区,这种教育形式向西部发展的速度极其缓慢。公费学校学期很短,纪律很严,教材很差,教师多未受过训练。群众性教育此时尚未出现。富裕家庭雇佣家庭教师,或将子女送往私立中学或私立女子学校。1800年美国有24所学院,但规模都很小,课程也不多。主要课程是语言、神学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培养教士。哈佛大学在1783年创办了一所医学院。在这以后,其他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非神学的课程。按照国会通过的历次土地法的规定,俄亥俄准州的乡镇把部分公共土地的税收留作办学之用。杰斐逊等人的教育思想指明了美国后来的教育方向,科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语言列入了课程。在内战前这一段时期,许多学院开始了对医学、法律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杰克逊时期对普及公费教育的劲头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生活的发展,选举权的扩大及犯罪率上升促使政府增加群众性教育的开支。虽然公费教育遭到富裕的纳税人、私立学校和一些教会的反对,但普及教育的运动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新英格兰,霍勒斯·曼和詹姆斯·G·卡特通过讲演和印发出版物使公众了解群众性教育的必要性。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很快出现了。在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亨利·巴纳德象曼在马萨诸塞州那样唤起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心。托马斯·H·加劳德、卡尔文·E·斯托和凯莱布·米尔斯在纷纷出版的教育刊物上阐述普及教育的必要性。1850年,美国有6000所私立女子学校和私立中学。1860年,美国有252所学院,其中17所为州立学院。在1862年莫里尔法的鼓励下,各州建立了69所农学院和机械学院。文学会成为成人教育的核心。男女同校教育主要是随私立女子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如马萨诸塞州特洛伊的埃玛·威拉德学校和南哈德利的玛丽·莱昂学校分别在1812年和1836年实行了男女同校教育。1834年奥伯林学院成为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学院,随后安蒂奥克学院在1853年实行了男女同校教育。到19世纪末,女子学院的数量增加了,其中许多是有名的大学开办了女子学院。美国教育制度的弱点仍然是教师薪金低、素质差,教学设施不足。欧洲受过教育的行政官员回到美国以后,课程和教法有了改进。奖学金,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奖学金,通过像伦塞勒科技学院和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这样一些学院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20世纪初,G·斯坦利·霍尔、约翰·杜威、威廉·詹姆斯和E·L·桑代克等人在哲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教育开始包括职业训练、职业指导、测试方法顺序渐进教学法,以适合学生各不相同的需要。学校的物质设施有了改进,师资素质也有了提高。1900年公立学校共有1550万名学生。自美西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学生人数从50万增至350万,大学生人数增加了5倍多。在20世纪,美国人都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权享受高中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中学年龄的孩子几乎有一半在公立和私立中学读书。新的教育思想包括使用实验室、体育馆、讲堂、剧院、游泳池、操场和图书馆。1935年大学注册人数达100多万。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青年有享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全国的州立大学生和市立学院为想上大学的青年提供了由纳税人支付费用的高等教育。由乔治·伊斯门、詹姆斯·B·杜克、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资助的私人基金会促进了对专门学科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全国青年管理局和工程兴办署对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提供的援助显示了公众对教育事业的支持。1965年有近500万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1964年联邦政府向教育机构发放贷款和补助金近30亿美元。 教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