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以载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以载道中国古代艺术伦理命题。认为艺术的作用在于表现伦理道德,以表现伦理道德为目的。语出《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意思是文章如空车,而道德如实物,车的作用是负载实物,文章的作用是负载道德。文不载道,就如车不载物,修饰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这种观点继承了韩愈文道合一的美学观:“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平道者也”(《题哀辞后》),故后人论“文以载道”,往往先及韩愈。在文道关系上,从孔子、扬雄、刘勰至唐萧颖士、柳冕等,都强调文的教化功能。韩愈虽然重道,但又没舍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不同于古文家之文——词章之学或艺术形式,而只是言辞本身。这不仅无视文道的区别,而且用道德来取代文学。清朝桐城派的艺术伦理主张,显然受其影响。 文以载道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语出《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意思是文如车,道如物,文的作用是“载道”。周敦颐在文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里的“文以载道”与古文家所说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从表面看,似乎并无多大差别,但所指的实际内容是有区别的。以“文”来说,道学家周敦颐指的是语言文字,即发表思想的工具,而古文家则指文章;以“道”来说,道学家指身心性命的义理之学,而古文家除指儒道之外,还可看作与形式相对的内容,与艺术性相对的思想性。古文家重道而不轻文,周敦颐则表示出重道轻文的思想。他在文中把“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说成“艺焉而已”。当然,他没有完全否认文饰的作用,曾说:“美则爱,爱则传”。到了程颐就变本加厉地提出了“作文害道”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与古文家相对立的观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