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心雕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心雕龙文论。南朝梁刘勰(465?—520?)撰。十卷。勰字彦和,东莞茗县(令属山东)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生平历宋、齐、梁三朝,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附沙门僧佑十余年,遂博通佛学经论,整编定林寺经藏。天监初,始历奉朝请,临川王记室、参军,并兼东官通事舍人等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器重,晚年出家,更名慧地,不久卒。是书成于齐末,时年三十余岁。其《序志篇》说明写作动机,鉴于当时文章“言贵浮诡”,“将遂讹滥”,“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全书五十篇,计三万七千七百四十六字,可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前五卷论文体流变,以《原道》、《徵圣》、《宗经》、《正纬》四篇为总论;以下按有韵之文(从《辨骚》到《谐隐》)和无韵之笔(从《史传》到《书记》)分类评述;后五卷论文章作法、作家修养和文学批评等问题,其中《时序》论作家与时代关系,《知音》阐述文学批评之任务。全书体大思精,取材浩博,征引书文计一千四百六十六处,论及作品计一千零三十五篇(部),作家九百十八人,涉及八十六个帝王,十七个朝代,论及文章体裁达九十类,直接论及齐梁文风弊端有十八处,论文学社会功用的有六十六处。纵观全书,首尾一贯,互相照应,不仅在当时是“发前人所未发”,建立了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充实基础。许多精辟见解,就是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鲁迅在《论诗题记》中说:“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但刘氏过分推崇儒家经典,轻视民歌、小说,对大诗人陶潜只字不提,则是明显缺憾。是书流传版本繁多,清人黄叔琳注、纪昀评《四部丛刊》本通行,今有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重印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校注》本最详较佳。一九五一年中华书局出版(上下册)。今人周振甫选译三十五篇,分上编十篇,下编二十五篇,亦可参考。 404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巨著。南朝梁刘勰撰,成书于南齐末。全书共十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序言等五部分。总论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总纲和理论核心,阐述了为文的基本原则; 文体论包括《明诗》至《书记》计20篇,论述了文体的渊源和流变及各类文体的特征与写法; 创作论包括《神思》至《总术》20篇,是全书精华之所在,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基本主张和方法技巧,强调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的地位,说明了物、情、辞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创作中的比、兴、夸饰手法、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等,都有论及。批评论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四篇,阐明了作者的文学史观、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态度及作家应具备的品德修养等。《自序》为最末一篇,讲明写作目的、全书结构及每篇末“赞”的作用。《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体例周详,意旨精深,是魏晋时期文学理论带有总结性的集大成之作。它问世以来,对后世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起历代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以致出现了作为显学的 “龙学”。 《文心雕龙》wenxin diaolong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466?—520? ),字彦和。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六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理论批评专著。南朝梁刘勰撰。刘勰(465?—521?),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未曾婚娶,于二十余岁时到当时京都建康,投奔钟山定林寺,依附名释僧祐,利用寺中丰富的藏书条件,研读佛典,博览群书,共达十余年之久。约于南齐末年(502)撰成《文心雕龙》,甚得当时文坛领袖兼达官贵人沈约赏识,赞为“深得文理”。旋即入梁,开始踏上仕途,初为奉朝请,后曾任临川王萧宏记室参军、太末令等职,官至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故世称“刘舍人”。晚年受命重回定林寺整理佛经,事成之后,便就地落发受戒,弃官为僧,法名慧地,不久去世。生平事迹载于《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 文心雕龙文论专著。南朝梁刘勰撰。十卷,五十篇,分上、下编。下编从《原道》至《辨骚》共五篇是绪论、总纲。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对各种文体源流和作品特征及历史发展逐一作了研究和评价。下编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重点研究创作过程,其中的《时序》和后面的《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主要是文学史与批评鉴赏问题的讨论。《序志》为总序,阐述了作者著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全书体大思精,内容繁富,涉及到文学理论的许多方面。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杰出的著作,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了新阶段,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此书版本繁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正本。清代影响最大的为黄叔琳辑注本。今人有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刘勰著。成书时间据推测大致是南齐末年(公元498年左右)。全书共50篇。第1篇《原道》至第五篇《辩骚》是全书的纲领,包括了刘勰对文学的基本看法,而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三篇。刘勰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它通过天文、地文、人文表现出来,但又认为对道的认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圣人的言论、文章就是道的体现,要认识道,就必须以圣人为师,并研究圣人的著作即儒家经典。第6篇《明诗》至第26篇《书记》是文体论部分,分别讨论了诗赋、铭箴、哀吊、史传、章表等30种文体,总分为文、笔两大类。刘对各种文体的起源和流变作了探讨,解释其名称和特征,指出写作方法,评述各家、各体的优劣。第27篇《神思》至第49篇《程器》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和批评论,是全书最有创见和价值的部分。刘勰把这部分看作下篇,中心是“剖情析采”,论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和构思、风格、通变、修辞、批评等问题。刘勰将风格分为八体,开创了我国风格分类学的先河。第50篇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此书论述问题之广,体系之严整,前无古人。有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等。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集大成的文学理论巨著。作者刘勰(约465—522),字彦和,南朝宋、齐、梁时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的文学伦理思想十分丰富。它第一次从论文的角度讲“原道”,即研究文与道的关系。提出“文”本乎“道”的观点。 “道”主要是以伦理道德为主体的儒道。“道”是文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正因为是“道之文”,所以“文之为德也大矣”。提出诗歌和其他文章都要有益“劝戒”,能“顺美匡恶”,起教化作用。主张“文以行立,行以文传”的文行一致观,强调作者的德行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写好文章,必须通过“养正”以锻炼“道心”,通过“师圣”以提高德行,培养诚实、正直的操守,深挚、清竣的情志。对于“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物”、 “说孝而不从”这类“言与志反”、言行不一的人,他特别反对。主张作者应有好的道德修养功夫,能在“虚静”的状态下“陶钧文思”,能自我洗刷精神。认为理正、心正,文不灭质,有正彩(或正彩压过间色)的人才是“彬彬君子”,即作家的理想人物。对“掠人之美,以为己为”的抄袭行为进行了有分寸的批评。对有瑕累的文士有谅解,认为“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人非完人,不能求全责备。人们对文士责备较多,这与文士地位低下有关:“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也。”在文学批评方面主张公平、真切、准确。认为道德因素影响文学批评的进行,例如文人相轻、崇己抑人、贵古贱今、信伪迷真等都妨碍鉴赏者与作者的心理勾通。主张“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广泛地观察(“博观”),全面地权衡(“圆该”)。在批评标准上强调“真”、“实”,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虚假的“为文而造情”。认为时代的思想风气、道德状况,造成了文学的演变,文学风格的差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现实的政治状况和道德风貌,激起作者不同的道德情感,从而创作出不同格调的作品。 《文心雕龙》南朝著名文学美学理论家刘勰著。它体系完备,结构严密,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全书50篇,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组成。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该书的写作动机、持论态度、内容和结构。《原道》等前5篇,作者称之为“文之枢纽”,主要讲文学源起、文学原则。文体论从《明诗》到《书记》2)篇,分别论述35种文体的作品。从《神思》到《总术》共19篇,为《创作论》,是全书文学理论的精华部分,理论上的重要建树大多在这一部分。从《物色》到《程器》共5篇为批评论,总结和阐发文学批评的种种原则。各部分既有分工,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有许多精到的见解。首先是文质并重的观点。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文学追求形式美的时代,文学技巧进步了,但作品的社会内容淡薄了。刘勰既肯定这种趋势的合理成分,又同时强调了“质”,强调内容的真、善要与形式的美相统一。这是一种文质彼此相依、相得而益彰的比较全面而公允的立论。对待文学和社会环境,作者揭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发展规律,把文学的流变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这一见解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对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作者又指出批评家要有广博深厚的修养,公正平和的态度,客观全面的批评标准。这与他以前偏于主观印象的批评相比,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书中还有若干散文美学的理论、观点,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文心雕龙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 (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约永泰元年(498)八月至中兴二年(502)四月之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一部有影响的巨著。全书凡十卷,共有文五十篇。“上篇”二十五篇分为两部分:《原道》、《宗经》等前五篇为总论,《明诗》、《诠赋》等后二十篇分论各种文体之历史发展及特征。“下篇”二十五篇,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时序》、《物色》、《知音》诸篇,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等重要理论问题的专论;最后一篇《序志》。《序志》中称: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此书受当时三教同源思想的影响,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文艺思想的特点,但其中儒家思想仍占有主导的地位。全书主要论述有:(一)文学的本质与起源,认为一切文章均应以圣人撰经的“衔华而佩实”的原则作为写作的指导思想,尽管后世文体众多,特点各异,皆基本源于五经,并提出著名的 “六义”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标准;(二)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指出艺术思维的特点是“神思”,艺术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并始终与感情的波涛相连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想象的结果是凝聚成“意象”等等; (三)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艺术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认为艺术风格虽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有: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基本风格;(四)文学的结构与技巧,主张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认为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而内容又起主导作用,故强调 “为情而造文”,反对 “为文而造情”;(五)文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主张“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六)文学的批评与鉴赏,主张文学批评应“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并提出对作品进行“披文而入情”分析的“六观”标准。总之,《文心雕龙》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理论批评史、美学思想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集的版本、注本众多。有嘉禾、宏治、嘉靖、万历等年间刻本,注本有清黄叔琳辑注本,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等。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刘勰撰。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全书10卷,分上、下编,各25篇。按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总论,包括上编《原道》至《辨骚》5篇。这既是作者给文学规定的总纲,也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它提出了明道、征圣、宗经的总体要求。二是文体论,包括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几种文体,着重论述各体文章的性质、源流发展及写作特点,每篇之中又按照“原始表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敷理举统”四项来作为论述的纲领,分类相从,条理明晰。三是创作论,包括下编从《神思》至《物色》20篇(《时序》不计在内),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系统地阐述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四是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鉴赏论,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论述批评标准和方法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的自序,说明本书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谓“《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此书以儒家正统文艺观论文,强调征圣、宗经,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局限,在论及丽辞、用事、声律等问题时,也未能摆脱当时文学创作的影响,但在文学与时代、艺术形象与艺术思维的特点、文学体裁与风格、内容与形式、继承与革新、欣赏与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精辟的分析。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着重主张文学须有社会政治内容、文质应该并重,而质尤为重要,并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演变发展,都与时代政治有关。全书在继承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总结阐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对后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为南朝以后各代所推重。清著名学者章学诚赞之曰:“《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文史通义·诗话篇》)。明清两代出现了若干本书的研究者。其影响还远及国外,9世纪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写的《文镜秘府论》中曾多次引用该书。1731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该书的句读本。19世纪后,国外出版过多种该书的原本和节译本,法国还编了《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日本编了《文心雕龙索引》等研究资料。因用骈丽文体写成,加之征引浩繁,故历来注本较多,主要有清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中华书局1957年本;今人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新一版本;今人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