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殊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殊院文殊院在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四川省著名的佛教寺院,省市佛教协会就设在寺内。寺始建于唐,原名妙园塔院,宋称信相寺,清代康熙年间,慈笃禅师在此修行,传说百姓常在夜间看见有灵光现于寺中,便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在此应身,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改寺名为文殊院,康熙亲笔题写了“空林”匾额赐文殊院,故该寺又称“空林堂”。 文殊院位于文殊院街,占地82亩,殿宇190余间,号称川西四大丛林之一,现为省、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始建于南朝,唐宋时名信相寺,明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更名为文殊院。嘉庆十九年(1814)、同治六年(1867)两度扩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钟鼓二楼等。殿宇古朴庄严,全为木石结构。82根四川峡石殿柱,柱础琢磨精细,柱上雕饰玲珑。镂心花窗,图案精美。寺内现存铜、铁、玉制佛像百余尊,神态各异。说法堂正中壁上有康熙皇帝手书《空林》、《海月诗》碑刻,又有宋铸十尊护法神铁像,形象古特。宗教文物有明崇祯帝田妃所绣千佛袈裟、宋本《绣像金刚经》、清代发绣水月观音和挑纱文殊、缅甸白玉佛、印度梵文贝叶经、宋代墨龙、明清破山和丈雪书法、竹禅绘画等。寺中还珍藏有明刻《南藏经》、清刻《北藏经》、日本《大正藏经》,以及唐代高僧玄奘的顶骨。院门刻有清人方鹤斋联语:“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文殊院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市佛教协会会址。在成都市文殊院街。隋大业年间 (605年~617年) 始建,蜀王杨秀以 “圣尼” 名定名信相寺。唐会昌五年 (845年) 武宗灭佛,寺毁。宣宗即位 (847年) 修复。清顺治元年 (1644年) 全毁。清康熙三十年 (1691年) 重建,时民众视道行高深的寺僧慈笃海月禅师为文殊菩萨化身,遂改称文殊院。嘉庆十九年 (1841年) 和同治六年(1867年) 两次扩建,为清代川西 “四大丛林” 之一。清末,城内法会多集于此。占地6万余平方米,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旁有钟鼓楼及厢房、园林。有大小铜、铁、玉、石、木刻佛像100余尊,其中15尊较大铜像铸于清道光七年 (1827年)。珍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康熙御书 “空林”、“海月诗” 碑刻,10尊宋铸护法神铁像,唐僧玄奘顶骨一片,明崇祯皇帝田妃绣制的千佛袈裟、发绣水月观音、挑纱文殊及缅甸白玉佛像、印度梵文贝叶经、明代南藏经等。1988年新建1座千佛和平塔 (铁塔)。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院在四川省成都市北校场东侧。是川西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始建于南朝,唐宋时名信相寺,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后于嘉庆、同治年间又两次扩建。占地80余亩,规模宏伟。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和藏经楼五重大殿气势庄严。现存有铜铸、铁铸、彩塑、脱纱、木刻、玉雕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造像450余尊,做工精妙。说法堂正中壁间嵌有康熙皇帝“颁赐”的“空林”匾额及其亲笔临书北宋米芾《海月诗》碑刻,藏经楼有唐玄奘顶骨、宋绣金刚波罗蜜经、明南藏经、清北藏经和日本大正藏经,及宋、明、清书画珍品等大量文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