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献通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10 文献通考

史书。348卷,元代马端临撰。记载唐虞至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该书依杜佑《通典》为蓝本,加以扩充详密,为24门:田赋7、钱币2、户口2、职役2、征榷6、市籴2、土贡1、国用5、选举12、学校7、职官21、郊社23、宗庙15、王礼22、乐21、兵13、刑12、经籍76、帝系10、封建18、象纬17、物异20、舆地9、四裔25。其中19门为《通典》之旧有,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新创。该书史料除依据《通典》外,还广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等文献,内容较《通典》详尽,于宋代制度更为详备,可补《宋史》之未备。历20年而成是书,用功良苦。自谓经史百家为之“文”,臣僚奏疏评论为之“献”,故此书名为《文献通考》。


241 文献通考

典制文献。宋元之际马端临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1307) 成书。共348卷。分类较《通典》、《通志》详细,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全书24考,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占1/3,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考、市考、土贡考、国田考等,专门论述了自上古到宋宁宗时期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宋以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197 文献通考

宋典章制度史著作。马端临撰,成书于南宋末。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宁宗嘉定末,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24门,计348卷。其内容是在《通典》基础上广搜史料,详加考订,去伪存真,按时代排比,又在各条后收录前人及宋儒议论,再加表明作者见解的按语,系统记述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宋以前,尤其是宋典章制度的珍贵史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著作。

文献通考

典志体史著。三百四十八卷。宋末马瑞临撰。马端临(1254—约1322或1324),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父廷鸾,度宗时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因不满贾似道当权所作所为,愤而辞归著述。平日留心史学,编有《读史旬编》三十八帙,记帝尧至后周显德七年(960)之事。端临幼承庭训,并师事理学家曹泾。初以荫补承事郎,度宗咸淳九年(1273)中漕试第一。后侍父家居。宋亡,原南宋丞相留梦炎降元后招其为官,以亲老辞不赴。父卒,始出任慈湖、柯山书院山长。晚年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儒学教授,三月而辞归。尝以司马光《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杜佑《通典》记典章制度止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为补二书之阙,并总结宋一代文物典章兴废之迹,乃致力采集有关资料,历时二十余年,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编为此书。仁宗延祐四年(1317),书为奉命寻访法箓的道士王寿衍发现,引起元廷重视。遂由官方出资刊行。
全书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考,记载了宋宁宗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天文、地理等情况。其中唐天宝以前内容,多据《通典》,略加补充,天宝以后及新增各门类,则另采录各书以成。
《文献通考》编纂体例虽仿自《通典》,然也有所变通和发展。首先,在编次上,并不像《通典》那样完全融各类资料于一炉,而是将原始资料分门类按时间排列。所载资料,每段都提行。经史之文,一律顶格书写,诸臣奏议低一格写,诸儒议论再低一格。每条材料前,通常冠以“某人曰”,有时直接标出书名。遇引用其父之言,则作“先公曰”。末作“按”语,阐述己见,大抵为指点线索、判断是非、追溯原委、剖析史料、解释名词等,并对所辑资料起着贯串的作用。全书前有总序,每门类又各系以小序,说明设立该门意图,且简述其事物制度演变过程。读去眉目清晰,谨严有序。其次,所分门类及子目较《通典》更多且精密。如《通典》述经济仅《食货》一门十二卷,此书分为《田赋》至《国用》八门二十七卷,内容大为加详;《通典·礼典》篇幅多达百卷,此书却析为三门六十卷。这一增一减,显然更突出了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通典·兵典》所述近乎军事学,与全书其他部分的制度史记载不甚协调。此书《兵考》则分叙历代兵制、禁卫兵、郡国兵、乡兵、教阅、车战、舟师水战、马政等,于论兵制沿革外,并及战争史。又将《通典·边防典》改为《四裔考》,使之更符合记载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内容实际。此外,此书还增立了《通典》所无的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与正史“艺文志”仅录书目不同,《经籍考》于书目外,又有题解说明,甚至收入书之前言后记,性质已近于提要。帝系、封建二考记历代纪元及国家组织形式变迁,在全书中具有综合性质。象纬、物异二考记天文及自然界反常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以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和史学观念的进步。
作者强调,治史当重“会通因仍之道”,故此书不仅记载了各种制度的沿革,尤注重从“融会错综,原始要终”中求其“变通张弛之故”(总序)。如从“公天下”和“私天下”的区别以及国家官吏职能的演变等角度将中国古代社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唐虞以前的公天下,夏、商、周三代的家天下和秦灭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并对秦以后封建专制主义形成与日益强化的某些政治、经济原因作了探讨。这些看法,虽然今天看来并不完全正确,但显然已接触到历史演变的重大问题,在当时更是不易。其论古代田赋变革,称“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明确提出以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和唐德宗时杨炎变法作为田赋制度变革的历史标志,并说“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自序)。在《钱币考》中,作者讨论了历代钱币铸造、发行、流通的利弊得失及由金属货币到唐宋以后飞券钞引、交子、会子等纸币出现的过程,肯定了纸币具有制造简易、携带轻便的优点。《学校考》通过对历代教育制度的考察,揭示了教育兴废、学风优劣与社会政治盛衰的关系。凡此,皆显示了作者对历史问题的卓识。
此书在思想上的进步性,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民本”思想。在田赋、户口、职役、征榷、刑诸考中,对百姓的疾苦多所描绘并寄予很大的同情。其评价各种制度优劣得失,往往也以是否便民为准。如自序在介绍“市籴”时指出,古代行均输、市易、和买、常平、义仓、和籴诸法,本皆便民措施,其后渐失古意,“至其极弊,则名曰和买和籴,而强配数目,不给价值,鞭笞取之,视同常赋。盖古人恤民之事,后世反藉以厉民。”依据同样的观点,书中对历来遭到正统史家责骂的商鞅、杨炎、王安石等人变法作了较公允的评价,甚至对一些被视为篡弑之徒或“剧盗”的所作所为,有时也能不没其功。如欧阳修《新五代史》因恶后梁太祖朱温以篡弑代唐,对旧史记其轻赋税一事不愿提起,司马光《通鉴》也未记此事。此书却引洪迈之说,谓朱温“外严烽候,内辟污莱,厉以耕桑,薄其租赋,士虽苦战,民则乐输”(卷三《田赋考》)。卷十七《征榷考》四记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兵部侍郎芮辉言:“潭州自绍兴初剧盗马友行税酒法,一方便之。于官无费,岁得钱十四五万缗。昨守臣辛弃疾变榷酒,人多移徙。乞依旧法。”接着加以评论说,榷酒课额既重,民多不满,此法则“公私两利”,但官方却“惟务榷利,而便民之事乃愧于一‘剧盗’,伺邪?”对于充斥于旧史中的阴阳五行灾祥之说,作者既批评了其“穿凿附会,强求证应,而实有所不通”,又对那些所谓的“灾异”作了客观分析,认为这不过是自然界“反常而罕见”的现象罢了,谈不上是妖是祥,因而立《物异考》以纪之。这样的认识,确是十分难得的。
就史料价值而言,此书的宋代部分尤为详备可贵,不少材料,为《宋史》各志所无。特别是作者身历南宋亡国之痛,曾亲眼目睹宋末制度的种种弊端和腐败,因而其中的不少论述都具有相当的深刻性和第一手资料价值。
对此书的评价,前人颇不一致。清章学诚从注重“撰述”之作的观点出发,认为该书仅有缀辑之功而“无别识通裁”(《文史通义》内篇四《释通》注)。然包括《四库提要》作者和梁启超在内的多数人却对其十分推尊。近人金毓黻认为此书之可取者,“在宁繁勿略”,其“所下案语,亦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故“善治史者,主以《通典》之精简,辅以《通考》之详瞻,则能兼取其长,而折衷至当矣”(《中国史学史》第七章)。
由于此书规制宏大,卷帙繁重,马端临以一人之力,成此之功,某些部分难免囿于见闻,失于疏略。如《职官考》全录《通典》之文,于五代则记载寥寥;《经籍考》多本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所见不免局限;《舆地考》多据欧阳忞《舆地广记》,然无甚订补。此皆为其所短。
初刻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至泰定元年(1324)刊成流布,其后较重要的有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建阳刘洪慎独斋校正本、世宗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本和清乾隆武英殿本。目前最通行的为1935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

文献通考

书名。元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 字贵与,饶州乐平 (今江西乐平)人。是书大约于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开始编撰,大德十一年 (1307) 写成。共348卷。分为田赋考7卷、钱币考2卷、户口考2卷、职役考2卷、征榷考6卷、市籴考2卷、土贡考1卷、国用考5卷、选举考12卷、学校考7卷。职官考21卷、郊社考23卷、宗庙考15卷、王礼考22卷、乐考21卷、兵考13卷、刑考12卷、经籍考76卷、帝系考10卷、封建考18卷、象纬考17卷、物异考20卷、舆地考9卷、四裔考25卷,共计24考。其中只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为新立,余19考均为 《通典》旧有。但是书内容较 《通典》 广泛,门类也较 《通典》缜密。如: 将《通典》 中 “食货” 一考下的子目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与食货同列为门,为研究历代经济史提供了更大方便。其新立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出处及其统治时间,封建门叙历代封爵建国事,为通代研究皇权发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考。这两考与有22卷篇幅的王礼考和21卷篇幅的乐考,同为了解历代宫廷的情况准备了系统、集中的史料。是书据 《通典》、经史、会要、传记、奏疏等所谓 “文” 的书本记载和诸多学士名流所谓 “献” 的议论汇纂而成,包括了宋宁宗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典》 记事止于唐中叶,而是书所记尤以两宋的典章制度为详,为研究宋史的重要参考书。其编排: 引诸史事顶格,补充材料低一格,诸儒议论又低一格,作者自己的议论则加“按” 以示区别,并间有小注。作者取材审慎,每条材料都力求真实可靠,又议论平实,并不迷信古人,常有精当的独到见解。加之眉目清楚,查阅方便,其价值多为史家所推崇,是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著作。但是书职官考几乎照录 《通典》 原文 田赋考又漏载唐玄宗开元十六年 (728) 后其法屡变的情况,这是其微瑕。是书与 《通典》、《通志》 合称“三通”。其初刊于元英宗至治二年 (1322),作者曾亲自校勘。现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元英宗泰定年间西湖书院刻的元明递修本。明清两代刊本很多,乾隆时武英殿校刻的三通合刻本较为通行。1935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绾万有文库二集 《十通》 合订本,将是书影印精装2册,后附考证3卷,是现在通行使用的本子。

《文献通考》Wenxiantongkao

继《通典》之后,元代马端临编撰的又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元代江西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南宋后期宰相马廷鸾之子。元初,除曾任学职外,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家乡隐居著书。《文献通考》于元泰定元年(1324)刊成。全书348卷,分为24门: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藉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记事上起远古传说时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文献通考》继《通典》而作。在内容上,自上古至中唐,以《通典》为基础,有所增益;自中唐至宋宁宗,由马端临广收博采,续作而成,全书记事详近略远,叙记宋事最详。当时宋史未成书,《通考》有关宋制的记载,多为《宋史》诸志所无的资料,故而其史料价值更高。在门类划分上,《通考》除继承《通典》的传统,置社会经济于首位,并且类目更为详备外,又新创立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扩大了记事范围,弥补了《通典》缺载文化史料的不足。《通考》由于门类繁多,卷帙浩重,失误缺漏自所难免。历代学者看重《通典》的精密,《通考》的博通,使用时多采二书互相参证。中华书局曾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文献通考》,到目前仍是通行的读本。

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典章制度的沿革。门类较《通典》详细,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24门。资料较《通典》详,宋代制度尤为详备。有《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刻附《十通索引》本通行。

文献通考

政书名。元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记载从上古至宋光宗时历代典章制度。与《通志》、《通典》并称“三通”。现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参见“历史”中的“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记载上古至宋宁宗时的历代典章制度通史。宋末元初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门。分类与取材均较《通典》详细,尤详于宋代制度,但严谨则稍逊,作者自谓“文”为“引古经史”,“献”为“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对某些史事进行考证,提出作者的见解。故名。

文献通考

三百四十八卷,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一约1324),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人,元代著名历史学家。父廷鸾,南宋度宗时为右相兼枢密使,因与贾似道不合去官,著有《读史旬编》,“始以备遗忘,授儿曹而已”。咸淳九年(1273),马端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南宋亡,隐居不仕。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289)前后,其父卒,始出为慈湖书院山长。大约与此同时,开始撰写该书。前后“用心二十余年”,“著为成书,名曰 《文献通考》”。元仁宗延珰五年(1318),任柯山书院山长。弘文辅粹德真人王寿衍巡访至饶州乐平,见其所著之书,”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文献通考抄白》) 明年,王寿衍写了《进文献通考表》,连同“缮写成帙,校勘无差”的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装订成六十八册,进献元仁宗。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印时,又请马端临带原稿亲自校勘。随后,以其为台州路学教授(秩正九品)。泰定帝元年 (1324),全书刻成。马端临以纪传体“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却又是“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要“推寻”典章经制的“变通张驰之 ‘故’”,必须“融会错综,原始要终”。杜佑《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天宝末,“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有“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遗憾”。(《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遂分《通典》的“食货”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等八个门类,将其“选举”分为选举、学校二个门类,“职官”一类因其旧,析其“礼”为郊社、宗庙、王礼三个门类,乐、兵、刑三个门类仍依《通典》,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改“州郡”为舆地、“边防”为四裔,共计分为二十四个门类。其帝系、封建两个门类,是直接承继了《唐会要》的分类。经籍、象纬、物异三个门类,则是因史志中的经籍、天文、灾异而分其类。各门类记事,起自上古,至于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其中,偶有涉及宁宗以后者。新增五个门类,则采摭诸书而成。其余十九个门类记事,天宝以前增益《通典》所未备,天宝至嘉定末则续而成之。书中叙事本之经史,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者,谓之“文”。其论事,先取当时臣僚奏议,次及近代诸儒评论,谓之 “献”。马端临“己意”,则标以“按”字,以辨诸史之可疑,用论先儒之未当,即所谓“考”。其“文”、“献”、“考”,贯通因仍,使各门类及其中各部分的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因名其书为《文献通考》。全书编排,颇具特色。每一门类,依时代先后叙事,前有小序详其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具体排印,叙事之文顶格,补充叙事则低一格,诸儒评论及其“按”语再低一格。其间,夹有小注。在评论中,有引“光公曰”者,即其父廷鸾之说,可见马端临的家学渊源。其“文”的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罗,二是考订。网罗主要体现在补前史之缺上,《史记》的“世家”只记载了春秋十二诸侯和战国七雄,其它一些小国则无专篇记述,马端临“摭各国事实之可考者,仿世家之体例”,在“封建”这一门类中补写了七十余篇有关内容,叙“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考订即其所说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信”的依据,首先是来源可信。不同的记载,以原始记录为据。《资治通鉴》记唐玄宗天宝六载选举事,以李林甫干扰“遂无一人及第”,马端临则用 《唐登科记》“是年进士二十三人”等记载证明了司马光的上述说法不可信。( 《文献通考》卷二九《举士》) 书中“献”的部分,主要是采录评论是非得失允当、可取者,也有一些考订典故的内容。“考”的部分,即其按语,再加上各门类小序及全书自序,贯穿古今,展示出马端临对历史进程的全面总结。全书分二十四个门类,囊括了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横剖面上勾画出当时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风貌。马端临以其“会通”的思想,将中古以前的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太古阶段自伏羲至尧舜,夏商周三代又为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公天下之心”的阶段。秦以后的社会与秦以前的社会,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公天下之心”,另为一个阶段。社会的变化,受“势”的支配。“势”是一种必然,著此书就在于要求得“变通张驰之‘故’”。马端临认为,造成这种“势”有两大因素,一是“心”,即有无“公天下之心”的“心”;二是“利”,即各主要社会集团的利益,它制约着典制、政策的制定。稽古以经邦,是马端临著书的直接出发点,强调“知时适变”,“反古实难”。同时,从多方面总结宋代衰亡的教训,如指出其“国用”方面的四弊,赋税职役的苛重,守内虚外与妥协苟且的恶果,等等。现今流传的该书最早刻本是,元泰定帝年间西湖书院刊刻本。明代以后,刻本颇多。正德年间,有“慎独斋”校正本。嘉靖年间,有司礼监刊本。清乾隆年间,有四库馆刊本、武英殿本。咸丰年间,有崇仁谢氏本。目前的通行本,是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两册,后附考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据以重新影印出版,并增编了目录,以便检索。

《文献通考》

书名。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三百四十八卷,附考记三卷. 此书是在唐杜佑《通典》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计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诸门,参照《通典》而析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通典》所无,采录诸书而成,共二十四门。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称详备。自序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也叫通考。

文献通考

政书,元代马端临撰,348卷。该书体例仿《通典》,叙上古至宋代典章制度,共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24门,其资料详赡过于《通典》,可为研究汉代长安有关制度及其流变提供线索。

《文献通考》

从先秦到宋代典章制度史。宋元时人马端临(约1254~1323)撰。马端临从30岁开始耗时20多年编撰而成。全书共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员、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24门,各门再分子目,体例较完备。其中的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门是作者的新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