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献通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0 文献通考史书。348卷,元代马端临撰。记载唐虞至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该书依杜佑《通典》为蓝本,加以扩充详密,为24门:田赋7、钱币2、户口2、职役2、征榷6、市籴2、土贡1、国用5、选举12、学校7、职官21、郊社23、宗庙15、王礼22、乐21、兵13、刑12、经籍76、帝系10、封建18、象纬17、物异20、舆地9、四裔25。其中19门为《通典》之旧有,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新创。该书史料除依据《通典》外,还广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等文献,内容较《通典》详尽,于宋代制度更为详备,可补《宋史》之未备。历20年而成是书,用功良苦。自谓经史百家为之“文”,臣僚奏疏评论为之“献”,故此书名为《文献通考》。 241 文献通考典制文献。宋元之际马端临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1307) 成书。共348卷。分类较《通典》、《通志》详细,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全书24考,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占1/3,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考、市考、土贡考、国田考等,专门论述了自上古到宋宁宗时期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宋以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197 文献通考宋典章制度史著作。马端临撰,成书于南宋末。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宁宗嘉定末,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24门,计348卷。其内容是在《通典》基础上广搜史料,详加考订,去伪存真,按时代排比,又在各条后收录前人及宋儒议论,再加表明作者见解的按语,系统记述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宋以前,尤其是宋典章制度的珍贵史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著作。 文献通考典志体史著。三百四十八卷。宋末马瑞临撰。马端临(1254—约1322或1324),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父廷鸾,度宗时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因不满贾似道当权所作所为,愤而辞归著述。平日留心史学,编有《读史旬编》三十八帙,记帝尧至后周显德七年(960)之事。端临幼承庭训,并师事理学家曹泾。初以荫补承事郎,度宗咸淳九年(1273)中漕试第一。后侍父家居。宋亡,原南宋丞相留梦炎降元后招其为官,以亲老辞不赴。父卒,始出任慈湖、柯山书院山长。晚年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儒学教授,三月而辞归。尝以司马光《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杜佑《通典》记典章制度止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为补二书之阙,并总结宋一代文物典章兴废之迹,乃致力采集有关资料,历时二十余年,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编为此书。仁宗延祐四年(1317),书为奉命寻访法箓的道士王寿衍发现,引起元廷重视。遂由官方出资刊行。 文献通考书名。元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 字贵与,饶州乐平 (今江西乐平)人。是书大约于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开始编撰,大德十一年 (1307) 写成。共348卷。分为田赋考7卷、钱币考2卷、户口考2卷、职役考2卷、征榷考6卷、市籴考2卷、土贡考1卷、国用考5卷、选举考12卷、学校考7卷。职官考21卷、郊社考23卷、宗庙考15卷、王礼考22卷、乐考21卷、兵考13卷、刑考12卷、经籍考76卷、帝系考10卷、封建考18卷、象纬考17卷、物异考20卷、舆地考9卷、四裔考25卷,共计24考。其中只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为新立,余19考均为 《通典》旧有。但是书内容较 《通典》 广泛,门类也较 《通典》缜密。如: 将《通典》 中 “食货” 一考下的子目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与食货同列为门,为研究历代经济史提供了更大方便。其新立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出处及其统治时间,封建门叙历代封爵建国事,为通代研究皇权发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考。这两考与有22卷篇幅的王礼考和21卷篇幅的乐考,同为了解历代宫廷的情况准备了系统、集中的史料。是书据 《通典》、经史、会要、传记、奏疏等所谓 “文” 的书本记载和诸多学士名流所谓 “献” 的议论汇纂而成,包括了宋宁宗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典》 记事止于唐中叶,而是书所记尤以两宋的典章制度为详,为研究宋史的重要参考书。其编排: 引诸史事顶格,补充材料低一格,诸儒议论又低一格,作者自己的议论则加“按” 以示区别,并间有小注。作者取材审慎,每条材料都力求真实可靠,又议论平实,并不迷信古人,常有精当的独到见解。加之眉目清楚,查阅方便,其价值多为史家所推崇,是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著作。但是书职官考几乎照录 《通典》 原文 田赋考又漏载唐玄宗开元十六年 (728) 后其法屡变的情况,这是其微瑕。是书与 《通典》、《通志》 合称“三通”。其初刊于元英宗至治二年 (1322),作者曾亲自校勘。现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元英宗泰定年间西湖书院刻的元明递修本。明清两代刊本很多,乾隆时武英殿校刻的三通合刻本较为通行。1935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绾万有文库二集 《十通》 合订本,将是书影印精装2册,后附考证3卷,是现在通行使用的本子。 《文献通考》Wenxiantongkao继《通典》之后,元代马端临编撰的又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元代江西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南宋后期宰相马廷鸾之子。元初,除曾任学职外,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家乡隐居著书。《文献通考》于元泰定元年(1324)刊成。全书348卷,分为24门: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藉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记事上起远古传说时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文献通考》继《通典》而作。在内容上,自上古至中唐,以《通典》为基础,有所增益;自中唐至宋宁宗,由马端临广收博采,续作而成,全书记事详近略远,叙记宋事最详。当时宋史未成书,《通考》有关宋制的记载,多为《宋史》诸志所无的资料,故而其史料价值更高。在门类划分上,《通考》除继承《通典》的传统,置社会经济于首位,并且类目更为详备外,又新创立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扩大了记事范围,弥补了《通典》缺载文化史料的不足。《通考》由于门类繁多,卷帙浩重,失误缺漏自所难免。历代学者看重《通典》的精密,《通考》的博通,使用时多采二书互相参证。中华书局曾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文献通考》,到目前仍是通行的读本。 文献通考(宋元之际)马端临撰。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典章制度的沿革。门类较《通典》详细,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24门。资料较《通典》详,宋代制度尤为详备。有《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刻附《十通索引》本通行。 文献通考政书名。元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记载从上古至宋光宗时历代典章制度。与《通志》、《通典》并称“三通”。现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参见“历史”中的“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记载上古至宋宁宗时的历代典章制度通史。宋末元初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门。分类与取材均较《通典》详细,尤详于宋代制度,但严谨则稍逊,作者自谓“文”为“引古经史”,“献”为“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对某些史事进行考证,提出作者的见解。故名。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一约1324),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人,元代著名历史学家。父廷鸾,南宋度宗时为右相兼枢密使,因与贾似道不合去官,著有《读史旬编》,“始以备遗忘,授儿曹而已”。咸淳九年(1273),马端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南宋亡,隐居不仕。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289)前后,其父卒,始出为慈湖书院山长。大约与此同时,开始撰写该书。前后“用心二十余年”,“著为成书,名曰 《文献通考》”。元仁宗延珰五年(1318),任柯山书院山长。弘文辅粹德真人王寿衍巡访至饶州乐平,见其所著之书,”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文献通考抄白》) 明年,王寿衍写了《进文献通考表》,连同“缮写成帙,校勘无差”的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装订成六十八册,进献元仁宗。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印时,又请马端临带原稿亲自校勘。随后,以其为台州路学教授(秩正九品)。泰定帝元年 (1324),全书刻成。马端临以纪传体“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却又是“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要“推寻”典章经制的“变通张驰之 ‘故’”,必须“融会错综,原始要终”。杜佑《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天宝末,“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有“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遗憾”。(《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遂分《通典》的“食货”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等八个门类,将其“选举”分为选举、学校二个门类,“职官”一类因其旧,析其“礼”为郊社、宗庙、王礼三个门类,乐、兵、刑三个门类仍依《通典》,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改“州郡”为舆地、“边防”为四裔,共计分为二十四个门类。其帝系、封建两个门类,是直接承继了《唐会要》的分类。经籍、象纬、物异三个门类,则是因史志中的经籍、天文、灾异而分其类。各门类记事,起自上古,至于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其中,偶有涉及宁宗以后者。新增五个门类,则采摭诸书而成。其余十九个门类记事,天宝以前增益《通典》所未备,天宝至嘉定末则续而成之。书中叙事本之经史,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者,谓之“文”。其论事,先取当时臣僚奏议,次及近代诸儒评论,谓之 “献”。马端临“己意”,则标以“按”字,以辨诸史之可疑,用论先儒之未当,即所谓“考”。其“文”、“献”、“考”,贯通因仍,使各门类及其中各部分的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因名其书为《文献通考》。全书编排,颇具特色。每一门类,依时代先后叙事,前有小序详其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具体排印,叙事之文顶格,补充叙事则低一格,诸儒评论及其“按”语再低一格。其间,夹有小注。在评论中,有引“光公曰”者,即其父廷鸾之说,可见马端临的家学渊源。其“文”的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罗,二是考订。网罗主要体现在补前史之缺上,《史记》的“世家”只记载了春秋十二诸侯和战国七雄,其它一些小国则无专篇记述,马端临“摭各国事实之可考者,仿世家之体例”,在“封建”这一门类中补写了七十余篇有关内容,叙“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考订即其所说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信”的依据,首先是来源可信。不同的记载,以原始记录为据。《资治通鉴》记唐玄宗天宝六载选举事,以李林甫干扰“遂无一人及第”,马端临则用 《唐登科记》“是年进士二十三人”等记载证明了司马光的上述说法不可信。( 《文献通考》卷二九《举士》) 书中“献”的部分,主要是采录评论是非得失允当、可取者,也有一些考订典故的内容。“考”的部分,即其按语,再加上各门类小序及全书自序,贯穿古今,展示出马端临对历史进程的全面总结。全书分二十四个门类,囊括了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横剖面上勾画出当时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风貌。马端临以其“会通”的思想,将中古以前的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太古阶段自伏羲至尧舜,夏商周三代又为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公天下之心”的阶段。秦以后的社会与秦以前的社会,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公天下之心”,另为一个阶段。社会的变化,受“势”的支配。“势”是一种必然,著此书就在于要求得“变通张驰之‘故’”。马端临认为,造成这种“势”有两大因素,一是“心”,即有无“公天下之心”的“心”;二是“利”,即各主要社会集团的利益,它制约着典制、政策的制定。稽古以经邦,是马端临著书的直接出发点,强调“知时适变”,“反古实难”。同时,从多方面总结宋代衰亡的教训,如指出其“国用”方面的四弊,赋税职役的苛重,守内虚外与妥协苟且的恶果,等等。现今流传的该书最早刻本是,元泰定帝年间西湖书院刊刻本。明代以后,刻本颇多。正德年间,有“慎独斋”校正本。嘉靖年间,有司礼监刊本。清乾隆年间,有四库馆刊本、武英殿本。咸丰年间,有崇仁谢氏本。目前的通行本,是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两册,后附考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据以重新影印出版,并增编了目录,以便检索。 《文献通考》书名。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三百四十八卷,附考记三卷. 此书是在唐杜佑《通典》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计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诸门,参照《通典》而析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通典》所无,采录诸书而成,共二十四门。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称详备。自序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也叫通考。 文献通考政书,元代马端临撰,348卷。该书体例仿《通典》,叙上古至宋代典章制度,共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24门,其资料详赡过于《通典》,可为研究汉代长安有关制度及其流变提供线索。 《文献通考》从先秦到宋代典章制度史。宋元时人马端临(约1254~1323)撰。马端临从30岁开始耗时20多年编撰而成。全书共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员、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24门,各门再分子目,体例较完备。其中的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门是作者的新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