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身

一种装饰肤体的风习。在人身体某一部分皮肤上经人工手术留下永不褪落的颜色图案。反映人类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有表示成年、吸引异性、企望避邪防害作用。有的还与图腾崇拜有关,以此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中国黎、傣、高山族也流行。有黥文与瘢文两种,以黥文较普遍。对象常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高山、崩龙等族男女普遍文身;黎、独龙等族仅限于妇女。傣、布朗等族只限男性,且有贵贱尊卑之分。

文身

亦作“纹身”。古时壮族先民体饰习俗。方法是,先以植物刺、骨针在人身上刺上花纹、符号、图案,后涂上锅灰、墨汁等,使之浸入皮肤,永不褪色。文身有纹面、纹胸、纹背、纹臂、纹腿等。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女年及笄,置酒会亲旧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史记·赵世家》载:“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文身

在人体皮肤上绘制带颜色的永久性花纹或图案。由于颜色以黑为主,如墨行文,故称文身。亦称“黥”、“札青”、雕青”。文身也是一种皮肤化妆,源于太平洋地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在西周时各族皆有此俗。文身在世界各族也早有流行。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干尸身上曾发现文身,色雷斯人、希腊人、高卢人、古日耳曼人和古布立吞人都有关于文身的记载。基督教兴起后欧洲各地禁止文身,但在近东和其他地方仍有保留。近代欧美各国,不少人追逐时尚,效法文身,使文身习俗复兴。某些职业团体和秘密组织的成员还以文身为标记。20世纪初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已逐渐消失。1961年美国纽约市政府,以文身用具传染肝炎为理由,下令禁止文身。目前,我国的傣、瑶、黎、独龙、高山等少数民族尚存此俗。国外除东南亚各民族外,还有波利尼西亚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毛利人及部分日本人沿袭此俗。文身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用带木柄的针; 有用黄铜制的笔状工具; 或用一般的针绘制花纹。1891年美国第一台电动文身机问世。目前,巴黎、纽约和香港均设有文身的店铺。文身有其社会功能: (1) 具有宗教意义,是图腾崇拜的一种方式。(2) 表示地位、身份或某一成员资格。(3) 具有装饰的意义,美化身体。(4) 具有防止血亲结婚的作用。(5) 作为青少年进入成年的标志,是原始社会成丁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身的部位因地区、民族和时代而异,或脸、或胸、或臂、或背,有染色与不染色之分,图案有几何图形、野兽和巨蟒等。大洋洲及太平洋岛早的民族以“文臂”为美; 波利尼西亚青年男女一般在青春期文身,文身后方可成亲; 菲律宾内库利特族刺纹方法独特。用贝壳刺破皮肤,形成各种花纹,然后把身体所刺部位浸进海水中,在阳光下晒干,皮肤就留下一幅幅漂亮的粉红色图案; 印度尼西亚的巴希尔族,不着衣物,以裸体文身为美; 新西兰的毛利族,以身上刺纹的部位和图案,作为尊贵的标志; 波纳岛和萨摩亚岛的妇女,在下身刺宽带状的花纹,甚至在性器官上刺纹化妆; 澳洲的绘纹与刺纹文身都是一样吸引异性求爱; 斐济人以全文身、半文身和无文身之分作为权力、地位的标志; 巴布亚新几内亚青年男子面部刺纹,老年加刺臂、腿或胸部,妇女则全身刺花。被文身者经受很大痛苦,全文身断断续续地刺上几年,局部文身也要持续数月。

文身

古代称“雕题”、“黥肌”、“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针、刀等尖状锐器在皮肤上刻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艺术。其具体作法通常是:用针等在人的脸、胸、脚、腿、臂、背等部位刺出图案后,涂以紫黑色植物汁液,待刺处伤愈痂落后即现出清晰的花纹。文刺的花纹一般主要有龙、狮、虎、豹、象、蛇、蛙等动物或经文、几何图案等。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的习俗发展而来的。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的许多原始氏族中。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美饰,举族挚爱不辍。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亦很盛行。越人、哀牢夷等族群及后来演变成的黎、壮、傣等民族,自泰汉到近现代,此俗从无间断。直到今天,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波、彝、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少数地区甚至仍在沿袭流行。❶黎族成年妇女的装饰习俗。一般从十四五岁左右开始施文,首先文面部,以后逐渐文其他部位,至出嫁前全部文完。此陋俗五六十年代已基本被禁绝,至今在本地黎、美孚黎、侾黎、杞黎四个支系中,昔日受文的老年妇女身上,大多还保留着清晰而完整的文身图样。其中以本地黎、美孚黎的纹饰最为丰富、精彩。文身的部位遍及身体各部位,纹样图案复杂,如方块纹、树叶纹、谷粒纹、泉源纹等。
❷傣族男子的装饰习俗。其部位一般均在胸、腹、背、四肢,而不及于脸部。文刺的方式,一种叫鳞刺,即刺完以后纹样呈鱼鳞或蛇皮状;另一种叫字刺,是用傣文字母刻刺上佛经或巫术咒语;还有一种叫形刺,即刺成大象、孔雀、龙蛇或佛塔等形象。文刺的花纹图案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树叶、花朵、荷花瓣;弧形纹、直线纹、水波纹;傣文字母、文字及其构成的咒语、符号、有关的几何图形;龙、蛇、虎、豹、狮、孔雀、鸟;宫殿、佛寺、佛塔等。傣族有专供文身用的图样书,施文前,受文者可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份等挑选自己喜爱的图样,然后由文身师照样文刺。

文身

一种纹饰肤体的习俗。我国南方若干少数民族及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皆有流行。以针刺图形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并染色使之不褪。或作部落标志;或示美观英勇;或为避邪防害;或是成年仪式。《后汉书·南蛮传》载:“哀牢夷,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高山族、德昂族男女皆有此俗;傣族、布朗族、基诺族文身只限于男性,部位在胸、腹、腰及四肢,并以部位与色泽之不同而区别身份之贵贱;独龙族、黎族有*纹面之俗,皆女性行之。中国此俗在解放后已渐消失。

文身

在人体皮肤上刻画、涂染花纹图案的习俗。自古以来,在许多民族中盛行,近代一些原始民族部落中仍保留。文身方法各不相同,实际上都是一种皮肤化妆。从原始的民族图腾标记、带有宗教信仰色彩,到寄托这些民族与个人的某些理想、希望、直至反映民族的审美观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古希腊史书记载,没有文身者不是好人。埃及曾发现公元200年前的文身女干尸。近代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南部的巴希尔族、菲律宾内库利特族,男女都喜欢文身。非洲西部贝宁的少女,要在身上刻画12套花纹,以象征勇敢、忠诚与吉祥如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