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黄书清代哲学政论著作。一卷。清初王夫之(生平见《张子正蒙注》条)著。成书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内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七篇,另附《后序》。自称此书的主旨是:“拒闲气殊类之灾,扶长中夏以尽其材”(《后序》)。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教训,充满了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民族主义精神。 黄书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凡1卷。内有《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7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后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亦版行与《噩梦》合编的单行本。为作者早期的政论著作。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认为仁义的最高意义和精髓便是维护民族利益,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反之“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进而提出要永保民族利益,就必须公天下,“王者无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天下不是一姓之私产。指斥“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古仪》),而导致了天下的祸乱。主张“富民”,“故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惩墨吏,纾富民,而后国可得而息也。”(《大正》)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高度重视“夷夏之防”,不容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充满民族自信心,坚信中国可依靠自强保种保国,进于强胜。“是故中国财足自亿也,兵足自强也,智足自名也……休养厉精,士佻粟积,取威万方,濯秦愚,刷宋耻,此以保延千祀,博衣、弁带、仁育、义植之士甿,足以固其族而无忧矣。”(《宰制》)该著视夷夏之辨高于君臣之义,突破了传统的君臣纲常,但其“尊汉族而拒羯夷”(章太炎:《王夫之从祀与杨度参机要》),则既反映了作者经历亡国之痛后而激发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又包含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因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