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选敦煌藏南朝人编选的诗文集。编者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立太子但未即位,31岁时因落水得病而死,谥昭明。有《昭明太子集》,已散佚。《文选》30卷,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对后世影响甚大。敦煌藏14种写本。S.3663,存37行,始成公绥《啸赋》,至书后题“《文选》卷第九”。P.2493,为陆士衡《演连珠》48首。P.2525,存《恩幸传论》至《光武纪赞》。P. 2542,仅存《王文宪文集序》。P.2543,存王元长《三月三日 曲水诗序》至《王文宪文集序》。P.2554,存谢灵运《乐府》1首,鲍明远《乐府》5首。P.2645,存李萧远《运命论》。P.2658,为扬子云《剧秦美新论》后段及班孟坚《典引》开端。P.2707,仅存9行。P.3345,存王仲宝《褚渊碑文》。P.3778,存颜延军《阳给事诔》与《陶征士诔》篇题。P.4884,存《三月三日曲水诗序》。P. 5036,存陆佐公《石阙铭并序》。李木斋藏0588,为唐玄宗开元四年写本,系六朝注孤本,与六臣及李善注本均异。这些残卷均有较高的校勘价值。 文选南朝梁人萧统(501—531)编撰。三十卷。唐李善作注,引证丰富,将全书析为六十卷。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熟)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故一名《昭明文选》。曾招聚文学之士,编成此书,为我国今存最早一部文学总集。选录自周秦迄梁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与少数佚名作家的诗文,凡七百余篇。书前自序中说明选录标准是对史书中“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及“能文为本”,“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作品,方能入选。这样就把经、史、子与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历史地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全书按文体编次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文、哀策、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九种。诗、赋之下,各以内容归类,赋分十五类,诗分二十三类,以次列目,沿代序排列。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所占比重较大,诗歌选录对偶较严谨的颜延年、谢灵运、谢朓等人的作品为多,平易自然的陶渊明诗篇,却入选较少。其中历代多数作家作品都具有代表性,它使古代诸多重要文学作品得以保存传世,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广泛的影响,曾为文士必修课本,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对研究和注释《文选》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选》学。其集大成者当为李善注本,李善学识渊博,晚年以教授《文选》为业,显庆(656—667)间,注释《文选》,颇有价值。至开元六年(718),又有吕延祚、将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进表呈上,至此,始有两种注本流传。五臣注重解释字句,不及善本精善。宋时将二注合刊,称《六臣注本》盛行于世。至清又将李注辑录出来,即今所见之李善注本。现存完整的刊本有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刊本,明汲古阁刊本,清嘉庆胡克家校勘重刻尤氏本,并著《考异》十卷。之后各种版本,多依据胡本。另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以胡刻断句影印一九七七年出版。一九八八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昭明文选译注》。 296 文选总集名。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选些“综缉辞采”,“错此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分为38类,共700余首,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注重骈丽、华藻。今有六臣注本《文选》影印宋刊本及新排本通行。 《文选》wenxuan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东宫时延集文人们共同编订。后人也称为《昭明文选》。《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作品514题,上起子夏、屈原,下迄于梁普通七年(526)以前。从文章分体说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等38类,大体概括为诗歌、辞赋、杂文3大类。这体现了编者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 文选诗文总集。又名《昭明文选》。三十卷。南朝梁萧统编。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文选《文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萧统谥昭明,故 《文选》 又称 《昭明文选》。全书三十卷,共收录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当代巳故世的一百三十位作家作品,其编排的标准是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 《文选》序)。分类颇细,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文体分类及源流的认识,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其时已进入较为细致的阶段。《文选》选录作品,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 “文为本” ( 《文选》 序),剔除了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萧统对 “文” 的认识,认为 “文” 要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在形式上要讲究辞藻华美、声韵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等,才合乎 “能文” 的标准。但萧统也并没有忽视对内容的要求,他指出 “文典则累雅,丽亦伤浮”,而诗文创作必须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要求能够做到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以上所引,见箫统《答湘东王书》)。《文选》的选录、编排就大致体现了萧统的文学认识与标准。《文选》包罗了相当部分先秦至梁初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文选》 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影响深远,唐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士人的必修课,以至有 “ 《文选》 烂,秀才半” 之俗谚,而 “选学” 因此而立,后代的注本也随之迭出。其著名者有唐显庆 (656—661) 年间的李善注和开元 (713—742) 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的 “五臣注”。前者偏重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代表了当时的学术研究水平; 后者注重疏通文义,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精神,也有其价值。及后宋人把以上二注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清代“选学” 大兴,梁章钜、胡克家等的考辨,佐证更为精深; 近代则有高步瀛等人的义疏等。现流行的有商务印书馆的 《四部丛刊》 书、中华书局缩印的胡刻本。 《文选》Wenxuan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萧统为梁武帝萧衍之长子,立为太子, 未即位而卒, 谥号昭明, 故后人常称 《文选》 为《昭明文选》。从南朝宋文帝开始,文学与哲学、史学正式分离,自成一科。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学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大量前代的文学作品需要品评、鉴别和精选,这既是研究者工作的必需,又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于是像《文选》这样的文学范本便应运而生。《文选》共30卷,收录了上起先秦时的子夏(《文选》署为《毛诗序》作者)、屈原, 下自南朝梁的陆倕共130家, 514题的诗文作品700余篇。其成书时间约在梁武帝普通七年(526)至大中通三年(531)之间。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阐述了其选篇的标准: “若夫姬公之籍, 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贤人之美辞, 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以及“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概不选录;而对史传中“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篇什,则“杂而集之”。他大胆地拒一般的经、史、子于选本之外,而重点选录那些形式精美、声律和谐之作,有着明显的偏重艺术形式的倾向。此书的编排标准是 “凡次文之体, 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全书将赋、诗、杂文三大类作品分列为赋、诗、骚、七、诏、册、令等38小类,而赋又按内容分为京都、郊祀等15门,诗分为补亡、述德等23门。但因分类过细,不免碎杂。此选本虽然有误选伪作、误标题目、割裂文字等不足,但它大体上包罗了梁以前的重要作品, 并大体上能反映出各种文体发展的基本轮廓, 不但对当时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唐宋科举以诗赋取士,《文选》即成为文人士子学习诗赋最好的范本,其重要性甚至与经传相同。自隋、唐开始,人们便从不同的角度对《文选》进行研究,《文选学》从唐初开始便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并很快成为“显学”。历代研究《文选》的专著几近百种。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唐高宗时李善的 《文选注》,此书体例严谨,引证繁富,重在说明语源及典故。唐玄宗时,吕延祚、刘良、张铣、吕向和李周翰合注 《文选》,称 《五臣注文选》,疏陋错误处颇多,成绩不如李善注。宋人将李注和五臣注合并,于是有 《六臣注文选》,李善的 《文选注》反逐渐湮没。今之所见李注 《文选》,多为后人从六臣注中辑出单独刊行。清代学者在音韵、训诂、校勘、考订诸方面对《文选》的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如汪师韩的 《文选理学权舆》,胡克家的 《文选考异》,梁章钜的 《文选旁证》,以及近人高步瀛的 《文选李注义疏》,均为佼佼者。目前通行本为胡克家翻刻宋代尤袤刻本, 中华书局1977年有缩印胡刻本。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又把《文选》称《昭明文选》。共30卷,收录了从周代至六朝近800年间的诗文752篇,100多位作家。分为38类,文体辨析很细致,超过前代,基本体现了齐梁以前的文学风貌。此诗文集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不选后来归入经集子集的作品,只选诗文辞赋,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虽然这个划分标准有点片面,但毕竟是一次进步大胆的尝试。 文选总集名。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各体诗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作品为主,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分三十七类,三十卷。唐显庆间李善为之作注,分为六十卷。注文颇重提供资料,较精善。开元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5人合注,称“五臣注”。其注偏重于解释字句,与李善注时多出入。南宋时两本合刻,称《六臣注文选》,今有影印宋刊本。李善注有清嘉庆间胡克家重刻宋刊本,末附《考异》十卷。 《文选》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又称《昭明文选》。30卷。收录自先秦至梁诗文辞赋700余篇,作者135人,分为37类,不收经、子作品,史书仅选论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过广泛影响。《文选》存世最早注本为唐显庆间李善注,将原书析为60卷。注文广征博引,有“淹贯古今”之评。今世传本有商务印书馆1936年印行清胡克家翻刻宋尤袤本60卷,附《考异》10卷。1959年重印。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全三册,附《考异》、篇目及著者索引。 文选古文总集名,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辑编,故又名《昭明文选》。原30卷。该书共收录先秦至南朝梁130余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分为38类。所收作品主要为诗文辞赋,史书只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部分,不收经书子书之文。该书是研究汉魏文学史的最重要资料之一,特别是收录汉赋比例较大。正史所稀缺的汉代长安文化艺术、都城宫室、社会习俗等内容,多在《文选》所收诗赋中有较充分的反映,是研究汉代长安的重要参考书。唐代李善作注并析为60卷,清代胡克家校刊并著考异10卷。今出版有中华书局影印胡本。 《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选,世称《昭明文选》,共30卷,共选入先秦至梁元年(520)间130位作家的诗文辞赋,分为38类,共700余首,梁以前的诗文精华基本上都辑入《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唐宋时代以诗赋取士,本书为士人的必读书。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0)李善对本书作注释,引用古籍1000余种,析为60卷。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吕延济等5人合注本书,称“五臣注”。宋代人将李善注本与吕延济等5人注本合编为一,称“六臣注文选”。今有影印宋刊本。 《文选》诗文集。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字德施,今江苏武进人),组织编著。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死后谥号昭明,故又称《昭明文选》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文选》30卷(唐李善注本析为60卷),概括了当时各种文体的大致面貌和代表作品,为后人研究南北朝及其以前数百年的文学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文选》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古籍的校刊整理上,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凡是入选的作家作品,都受到后世文学评论家的足够重视;《文选》的问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文学即艺术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巩固;还为后人整理文学古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选》注本有两个:一为李善注本,一为五臣注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