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修本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修本草唐中药学专著。显庆二年(657 ),朝廷令长孙无忌主持编修工作,参加编写者,有苏敬等20余人。完成予显庆四年。原书21卷,另有药图26卷,图经7卷,收载药物844种。对药物产地、性味、功效和主治疾病,均有介绍。此书为朝廷颁行的第一部药典,内容丰富,流传颇广。后散佚,日本、敦煌存其残卷。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本草类著作。唐苏敬等人于显庆四年(659)奉勅撰。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 七卷,《图经》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凡五十四卷。约七万七千字。正文为在《本草经集注》 基础上修订与增补而成。共载药八百五十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及有名未用等九类,并记各药性味、主治与用法。本书继承历代本草成就,重视民间经验,提出“下询众议”,“定群言之得失”。并下诏全国,征集各地药物标本,予以描绘。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科学价值,为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对国内外医学界影响颇著。唐朝规定为医学生必修课本之一,日本也早有传抄本,并定为学医必读之书。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至二十,补辑三,共十一卷。《纂喜庐丛书》之二),一九三六年日本大阪本草图书刊行会影印书写卷子本(此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共五卷。附日文唐新修本草解说),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洪贯之《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简介》 (《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10),尚志钧《关于唐本草的研究》(《哈尔滨中医》1961.7)可供参考。 新修本草世界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修的药学著作。唐代苏敬等儒臣和医官奉诏编于显庆二年至四年(657—659),故又称《唐本草》。该书由李勣(封英国公)领衔总定,故又名《英公本草》。原书由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总计54卷。其中《新修本草》本文20卷,目录1卷,《新修本草图》 25卷,目录1卷,《本草图经》7卷。在编写过程中除了参考古代文献外,还同时进行了全国性的药物普查,并绘制出药物图形及有关生药、药材及炮炙等资料。本书不仅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药物学的成就,也对以后的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是世界上国家颁布的最早的药典著作,较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1542)早883年。本书撰成后,首先由唐政府列入学医的必修课目。稍后,日本、朝鲜等国也都作为医学的法定教材。该书收药850种,共分9类,即玉石类、草部、木部、兽禽部、虫鱼部、果部、菜部、米谷部、有名未用部。除有名未用部外均分上、中、下三品。此书基本上保留了《本草经集注》原有内容和体例,并予以扩充和补正,新增入了115种新药和大量的注文。《新修本草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绘制的生药图编集的。但这一部分在北宋以前已全部失传。《本草图经》配合记述药物性味主治、应用等,本文部分专门记述药物形态、产地及采药、制药等内容。《唐本草》一书经辗转保存下来的本文部分,主要是通过历代本草书,特别是《蜀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及《本草纲目》等书重复收载的结果。其次还有唐代的《千金翼方》和日本的《本草和名》、《医心方》等书。至于《本草图经》的佚文,则散见于《蜀本草》佚文及《千金翼方》等书中。在唐人手写的《唐本草》本文方面,近代发现有两类。一类是在敦煌出土的残卷2种,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及法国巴黎图书馆,内容均极残破不全。另一类为日本卷子本,此书近代在日本及国内均有影印本。近来日本人冈西为人及中国人尚志钧分别辑复了 《新修本草》。冈西为人《重辑新修本草》先后由台湾中国医药研究所 (1964)及日本学术图书刊行会 (1973)影印。尚志钧《唐·新修本草》于1981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新修本草中医药物学名著。又名《唐本草》、《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唐苏敬撰。苏敬(599—674),一作苏恭(系避讳)。宋(今河南境内)人。医学家。曾任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等官职。因前朝各种药物书籍,正误难辨,连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也有讹错遗漏,遂于显庆二年(657)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本草。诏令苏敬与检校中书令许敬宗、太常寺丞吕才、太史令李淳风等二十二人,增损旧本;征天下郡县所出药物,并书图之,重修本草。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唐)苏敬等人撰。54卷。收入药850种,分为9类,并记各药性味、主治与用法。有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 新修本草本草学著作名。简称《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由唐苏敬等人撰于659年。全书共54卷。计:正文20卷;目录1卷;图7卷;图经25卷,目录1卷。正文是在《本草经集注》基础上修订和增补的,共收药物850种,以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分为九类。插图是向全国征集的,图经则是其文字说明。唐代以后正文均收入《证类本草》等书中,本草图及图经则早已亡佚。 新修本草五十四卷。唐苏敬(生卒年不详)撰。苏敬,事迹不详。显庆二年(657),苏敬等二十二人奉敕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校订,并广收当时所知药物,撰著《新修本草》,于显庆四年 (659) 成书。此书有《本草》二十一卷 (含目录一卷),《药图》二十六卷,《图经》七卷。其中《药图》和《图经》久已散佚,仅存《本草》残卷(三、四、五,十二至十五,十七至二十,共十一卷)。书中收列药物八百四十四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一百一十四种。收集药物原则从实际出发,如此书序中所言:“《本草》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不迷信古人,只注重实际。此书撰修过程中,还注意征集各种药物标本,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中谬误。书中记载了不少当时从国外传入的药物和民间使用的一些药用食品等。介绍药物性味、产地、功效、主治等,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此书又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日本曾经规定为学医必读之书。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残卷,1955年群联出版社影印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新修本草》中国医学专著。苏敬等20余人集体编写,于公元659年完成,由唐政府颁行的最早的国家药典。原书共54卷,计正经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目录2卷。它在《本草经集注》的730种药的基础上新增114味,共844种。该书分本草、药图、图经3部分,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等9类,详述了药物性味、产地、功效及主治,并绘有各种药物图样,是世界上第1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比外国最古的药典早问世800多年(欧洲最早药典为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药典》,出版于1498年)。《新修本草》颁行后,流行全国,直到10世纪《开宝本草》编成,才逐渐取代它。该书流传国外,日本官方曾将它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新修本草》唐官修药物学著作。简称《唐本草》 。唐朝苏敬等集体编写,于659年完成。由唐朝廷颁行全国,可称是世界第一部药典,比欧洲著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此书是在《神农本草经》 基础上增添新药,修订改编而成。全书共54卷,计收录中药857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等9类,图文并茂。文字部分记述药物的主治、用法等; 图画部482分表示药物的形态、采集等。此书在补充新药、修正错误、介绍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由于朝廷颁行,故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唐以后此书渐亡佚,现在有辑录本刊行。 新修本草医著。唐代曹州离狐(今曹县)人李勣等编撰。显庆四年(659年)颁行。是我国第一部药典。内容分正文、图及图经三部分。本草是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改编而成。全书共收载药物850种,按自然来源分类方法详细介绍了各药产地、性味及作用,并附插图。成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图谱和珍贵的本草文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