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派又称“反小说派”。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新的小说创作流派。其影响波及美日和欧洲一些国家。新小说派诸作家的见解不尽相同,较共同的看法是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摈弃传统小说以人物为核心、一切从人物出发、包含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写作方法。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塑造人物形象,而在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要求不介入任何主观色彩,着重描写人的内心独白和潜意识情感,或客观记录外界动作、情景。这类小说情节简单,人物没有个性,常常打破时空局限,在语言上也常常显示自己的特色。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纳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克洛德·西蒙等。 新小说派20世纪50至60年代法国小说界出现一种创作流派。这一批新起的作家公开宣称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决裂,要探索新的手法和语言,描绘事物 “真实面貌”,刻画前人尚未发现的客观存在内心世界。 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萨洛特的《马尔特罗》 (1953)、《天象仪》 (1959)、《黄金果》 (1963),罗伯·格里耶的 《橡皮》(1953)、《在迷宫中》 (1959)、布陶的 《路过米兰》 (1954)、《变化》 (1957),西蒙的 《风》 (1957)、《草》 (1958)、《佛兰德公路》 (1960) 以及杜拉斯的 《夏天晚上十点半》 等。萨洛特著有论文集 《猜疑的时代》 (1956),她认为今天的读者已进入 “猜疑的时代”,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比19世纪的读者丰富,他们不再信任过去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和 “谎言的世界”,因此首先应彻底改革传统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恢复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信任。萨洛特指出,新小说的目的在于探索前人所未发现的新的心理领域,透过日常生活的表面活动,发掘意识下的 “潜在的真实”,“尽可能接近复制丰富复杂的心理世界”,描写正在形成的心理活动和“灵魂的颤抖”。罗伯·格里耶著有 《论新小说》 (1963),他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是用一种 “没有人格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冷静、细致地忠实地描绘物质世界的形象,从事物的变化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十分细致,有时流于烦琐。他的小说情节简单,往往借用通俗小说或侦察小说的故事,并且采取环形结构,小说的结尾重又回到开头,不同的场景重复出现。布陶认为新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如实描写,从现代人复杂的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奥秘的所在,从中建立一个有条不紊的精神世界以填补生活的空虚。在思想上,新小说派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现象主义哲学的影响。在艺术上,这个流派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和方法。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新小说派,这个派别的中心刊物是《就象这样》,中心人物是青年作家索莱(1936年生)。 新小说派作家全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主张 “革新” 语言,不要语法,不要逻辑,也不要标点。索莱在1973年发表两部小说,一部题名 《H》,另一部题名 《数》。对于这派作家和作品,至今尚无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