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弗洛伊德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弗洛伊德主义xin fuluoyide zhuyi指20世纪30年代后从正统弗洛伊德主义(除弗洛姆外)中分化出来的一个西方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流派。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新弗洛伊德主义把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这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支柱, 也是当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社会思潮。其主要特点有: 新弗洛伊德主义亦称为“人道主义伦理学”。一种修正并发展了的弗洛伊德主义。它广泛流行于欧美各国,主要代表有霍尔尼、弗洛姆等。新弗洛伊德主义不满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改变精神分析的方向,由生物学的观点转到社会学的观点。它不赞同完全在社会因素之外寻求人类行为的动机,认为除生存与本能因素,家庭、社会制度和文化更是人类行为动机的原因。弗洛姆运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了这种观点。他认为,人有五种不同的需要:个人安全的需要;个体隶属性社团关系的需要;与他人结成融洽关系的需要;稳定发展的需要;发挥创造性的需要。社会不但不会全都满足这些需要,而且还以牺牲某些需要来满足其他需要,并发生对抗和冲突,从而造成非健康的心理和意向。这种重视社会因素,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欲等先天生物本能视为人们全部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显然是一种进步。新弗洛伊德主义既反对以服从为中心的客观权威主义,又反对以个人趣味为中心的主观相对主义,而主张一种“规范人本主义”。认为人是最高价值,人自身能决定善恶标准。人应该立足现实,承认实际,努力奋斗,以自己的生活中找出意义来。不过,新弗洛伊德主义并没有超出弗洛伊德主义的唯心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故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新弗洛伊德主义20世纪前期从弗洛伊德主义中演化出来的学派。从广义上说,包括弗洛伊德最初的追随者、合作者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而就其本身来说,指的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本世纪初的德奥有很大不同,精神病的致病因素主要不是性压抑,而是经济危机、拜金主义、人伦关系等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加上当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学科的重大发展所提供的理论境况,使得新弗洛伊德主义比经典弗洛伊德主义社会文化色彩更浓、生物学的和性本能的色彩减弱。同时,美国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渗透和影响,也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特点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