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xinganjue pai xiaoshuo
现代小说流派,形成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以现代主义为基本风格,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真正把现代主义方法融入创作的一个独立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是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
“新感觉派”本来首先崛起于20年代的日本,以川端康成为代表,他们强调作家的直觉和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感觉的印象投进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以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为发端,开始了最初的尝试。1929年9月,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等人又共同创办了《新文艺》月刊,继续推进新感觉主义的创作方法。此间刘呐鸥、施蛰存分别出版了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和《上元灯》,显示了新感觉小说的初步成果。1932年5月创刊的《现代》杂志,把新感觉派的作家作为一个流派密切地集结在一起。他们在继续探讨现代主义创作理论的同时,陆续发表了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公墓》,刘呐鸥的《赤道下》,施蛰存的《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作品,把新感觉主义的小说创作推向了高潮。
新感觉派小说善于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由此建立了独具风格的都市文学。它在小说的形式、技法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特别是将人的主观感受、印象渗透到客体的描写中去,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展现生活的能力。它还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的潜意识、隐意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等,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这一流派的日趋欧化与越来越浓烈的感伤与色情描写倾向,新感觉派小说终于越来越脱离民族,脱离艺术,逐步分化以至走到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