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民主主义经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06 新民主主义经济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内。在根据地内,没收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反动政权的工商企业和财产,将其变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公营经济;领导和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组织和发展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合作社经济;允许私人中小资本存在;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内的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内,没收了日伪的财产归人民民主政权所有;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为调动社会各阶层参加抗战,在农村将土地革命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合作社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打破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这些措施促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1947年以后解放区的面积不断扩大,相继解放了一些大中城市。通过没收国民党政府的官僚资本,使解放区的国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保护。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普遍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了农民。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巩固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并为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准备了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代替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在农村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亿万农民获得了土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改革。接着,开始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由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合作社,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在城市,一方面大力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另一方面从1953年起通过公私合营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在全国城乡开展了个体手工业经济通过合作化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从此,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对立物。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发动武装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势下,从革命根据地区诞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既包含了资本主义的因素,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因素。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另一方面也允许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帮助及鼓励其发展。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标前提下,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诞生之初比较弱小,但代表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取得了全国范围的胜利而成为中国统一的经济形态。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经济才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终结。新民主主义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终结的历程,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全面胜利及终结等几个时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