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生儿破伤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生儿破伤风因初生时脐带消毒处理不当,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的疾病。常于生后4—6天发病,故又名“四六风”;因破伤风杆菌的侵入途径是脐带,又名“脐带风”;因牙关紧闭为一重要症状,故又名“锁口风”。1949年前,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1949年后,由于培训新法接生员,推行无菌接生法,使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破伤风杆菌存在于土壤中,为厌氧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芽胞,抵抗力强,煮沸1小时或高压蒸汽中5分钟才能灭活。接生时如用污染破伤风杆菌又未严格消毒的剪刀(或其他用具)剪断脐带,或用未消毒的旧棉花或旧布包裹脐端,破伤风杆菌可进入脐部,细菌繁殖,产生外毒素,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症状。症状潜伏期4—14天,以4—6天常见。早期表现拒食、苦笑面容、易激惹及哭声低微等。随后出现阵发性抽搐,重者呈角弓反张状,喉肌、呼吸肌痉挛可引起窒息。光、声、触动等刺激均可使抽搐加重。预防: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必须督促检查新法接生在农村中推行的情况和加强接生员的培训。接生时要严格执行消毒操作,若遇紧急接生又无消毒用具时,可将剪刀在火上烧红冷却后断脐。对脐带处理不当的婴儿,应争取在24小时内将残留脐带的远端剪去一段,重新结扎、消毒,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3000单位,并密切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出现。发现症状须积极治疗,尽早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用镇痉药减轻抽搐,脐部用消毒剂清洗。 新生儿破伤风xinsheng’er poshangfeng在分娩过程中脐带消毒不严,而使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俗称“脐风”,因其多在生后4~6天发病,故又称“四六风”。此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病死率高。目前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是一种常见病。我国解放以来推广新法接生,使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不少地区已完全消灭。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泥土、粪便、尘埃之中,抗热性很强,在100℃高温时仍可存活20分~1小时。所以接生时,如果结扎脐带用了消毒不彻底的剪刀、纱布和绳,就可能患病。症状: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由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形成的苦笑面容,吞咽困难,全身肌肉呈阵发性、强直性痉挛,甚至呈角弓反张状为其特征。采取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止痉、控制感染等治疗措施,并要积极推广无菌接生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