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论文集 东汉桓谭(约前40—后30)撰。不分卷。谭字君山,汉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西汉成帝时,以父任为郎。东汉光武帝任为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纬神学,出任六安郡丞,病死道中。谭质定世事,论说世疑,上书献之,光武帝称善。原书十六篇,宋时亡佚,有孙冯翼问经堂辑本。所辑条目或论乐理,或言天文,反谶纬,叙故实,内容较为庞杂,以儒家思想为宗。所引扬雄论作赋语,如“能读千赋则善赋”等,对研究汉代赋论颇有裨益。《琴道》篇系桓谭发首,班固续成,对雍门周弹琴论琴的描写极为生动,寓含哲理。《四部备要》本是据问经堂辑本校刊。另清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本,最为完备。 187 新论东汉哲学政治著作。桓谭著,29篇。本书在政治方面,以历史进化论为依据,反对“事事效古”的复古主义,提出治国之道要因时而设,使“政合于时”;针对“天人感应”的“受命”说,又提出“国之兴亡,在于政事”的观点。同时主张实行“权统由一,政不二门”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采用“王霸”兼用、“威德更兴”的政策来治理国家;针对东汉初形势提出把“法度明正”,重用“贤智大材”,“举本业而抑末利”等视作求治之手段。本书已佚,《弘明集》收有《形神》1篇。另清人严可均《全汉文》有较全辑录本行世。 新论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桓谭著。桓谭(约前20—后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通音律、天文”,“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曾和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刘歆、扬雄过从问学,并参与王莽代汉活动,受莽封爵。王莽败亡后,又出仕东汉王朝,以王莽新朝幸存的见证人身份,第一个对王莽作了历史批判,为班固写《汉书》及后人研究王莽所依据。东汉初,以古文经学与郑兴、杜林、卫宏等齐名,间接参与了当时的今、古文之争。多次上疏汉光武帝,建言国是。但因其反对图谶迷信,几遭处斩。后被贬谪外地,病卒于途中,桓谭作《新论》,是“术辩古今,尤重当世行事,究其得失,以为‘兴治’之用”。《新论》的取名,是因“谭见刘向《新序》,陆贾《新语》,乃为《新论》”。《新论》全书共二十九篇,实际篇目十六,除《本造》、《闵友》、《琴道》三篇外,余十三篇因篇幅较长,各为上下篇。是一部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即西汉时期所有学术领域的著作。著作反映了作者本人涉猎之广,并在一些方面超过当时的学术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论东汉桓谭著。原有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称:“《桓谭集》五卷,亡。”今为后人辑本。反对谶纬神学,倡导无神论思想。为王充所推崇。以清严可均辑本为详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校勘本。 新论见 《夏侯子新论》。 新论书名,东汉桓谭撰,又称《桓子新论》,原29篇,分形神、祛蔽、辩惑等部分,论当世之事,驳长生不死之说,是研究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原书早佚,清代孙冯翼、严可均有辑本。 《新论》东汉哲学家桓谭(约公元前24~公元56年)著。本书从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不能脱离烛体一样,批判了汉光武帝刘秀的谶纬神学。本书共29篇,早佚,现存《新论·形神》1篇,收入《弘明集》。清代《全汉文》亦有辑入。桓谭因著作本书险遭处斩,以“非圣无法”的罪名被贬官。本书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