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新语

文集,西汉陆贾撰。二卷。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此编收作者汉初奉旨著文十二篇。汉高祖尝谓“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书成,高祖称善,号其书曰《新语》。陆氏力主贵仁义,贱刑罚。述《诗》、《书》、《春秋》、《论语》,主张治国以儒家为宗,而辅以黄老无为之治。敷陈治道,论说世事,征引故实,巧用比喻,对西汉一代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汉魏丛书》本作一卷,他本多作二卷。有《四部丛刊》本,《湖北先正遗书》本。

新语

西汉政治哲学著作。亦称《陆子》。西汉陆贾著。陆贾(约前240—前170),楚国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以客从高祖定天下”的开国功臣。曾官至大中大夫。在巩固西汉王朝中央集权的事业中,以其卓越的外交和政治才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语》兼综儒道。认为“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明诫》)。故而在总结秦亡汉兴、历史上兴亡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向西汉王朝提出“握道而治”的无为原则。指出圣人之治去“极武”,施仁义,“以仁义为巢”,“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辅政》),“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道基》)。奉劝统治者“闭利门”,尚德义,“利绝而道著”。以为大凡“情欲放溢”、“奢侈纵恣”的君主,必使民“弃本逐末”,“释农桑之事”,“疲百姓之力”(《本行》),引起反抗,导致亡国。主张“锄佞臣、求贤圣”,认为贤人当政,才能“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慎微》)。佞臣当道,必“政道隔于王家,仁义闭于公门”(同上),故圣人“乘危履倾则以贤圣为杖,故高而不坠,危而不仆”(同上)。“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义者强,杖谗者灭,杖贼者亡”(《辅政》)。提出用人的两条原则:“慎微”、“辨惑”,倡导“无为”政治,“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无为》),“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至德》),要求统治者宽刑减政,实行与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无为之道”。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一方面肯定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反对腐儒“重古轻今”的说教,提出因“天地之法而制其事,则世之便而设其义。故圣人不必同道”(《思务》)。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历史的本质是不变的,宣扬“万世不易法,古今同纪纲”(《术事》)。视“三纲五常”为万世不易的“天地之通道”(《慎微》)。在天道观方面,继承和发挥《易传》、《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道基》),宇宙万物,都是“天气所生”,天地及其产生的万物并非神秘不可知。但也承认有意志的人格神的存在。综而观之,《新语》所提供的政论,虽尚粗浅而未形成明确体系,但由于符合形势需要,反映时代思潮,对汉初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一定地位。
关于《新语》的真伪问题,南宋以来一直存在争论。宋以前,《新语》二卷十二篇为陆贾所撰无人怀疑。南宋末黄震在《黄氏日抄》提出《新语》“非本真”的说法。清《四库提要》、近代张西堂·《古史辨》派孙次舟等,也认为《新语》系伪书,非陆贾所撰。清代唐晏、严可均,现代罗根泽、余嘉锡、胡适等人,据理驳斥,证明今本《新语》确系陆贾所著,决非“后人依托”。因证据确凿,辨伪是可信的。
今存版本,最早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莆阳李庭梧的刻版。另有明万历五年(1577)周子义的《子汇》本,万历十年(1582)胡维新的刻本,万历十九年(1591)范大冲的刊本等。上述诸种明刻本,缺误颇多,文字相异甚大。故清代有严可均、宋翔凤的校本。近人唐晏的《陆子新语校注》(编入《龙溪精舍丛书》),据明刻《子汇》本,参校范大冲的天一阁本而重刻,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新语

西汉陆贾著。二卷十二篇。为帮助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命之为“新语”。认为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主张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无为而治。流行本为《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本。

新语

西汉陆贾著,2卷12篇。据《史记》记载,是陆贾受高祖刘邦之命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高祖很赞赏,“号其书曰《新语》”。书中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主张崇王道,黜霸术,识贤任贤,以德教化,修养生息。认为,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明诫》)。指出圣人在于施仁义,怀仁义则位高而不坠,秦尚刑则二世而亡。提出要建国强威,辟地服远,“必得之于民”,“儴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 (《至德》)。主张“无为”政治,“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无为》)。要求君主实行与民休息,安居乐业的“无为”之道。书中有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有明弘治间李廷梧刻本、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刻本和《四部丛刊》本等。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新语

二卷。亦称《陆子》。汉陆贾(约前240—前170)撰。陆贾楚人,秦汉之际著名的舌辩之士,以客从刘邦定天下。授太中大夫。在吕后掌权期间,被免家居,孝文帝刘恒当权又重任太中大夫。西汉初两次出使南越,都成功地说服了南越王尉佗臣服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再建议刘邦要文治,“文武并用”才能长治久安;在诸吕擅权阴谋作乱之际,力劝丞相陈平靠近太尉周勃,加强将相之间的团结,以免分裂;又在公卿大臣间,游说,故在平定诸吕作乱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汉书·艺文志》著录: “《陆贾》二十三篇。”梁阮孝绪 《七录》谓 《新语》 二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 皆著录: “《新语》二卷,陆贾撰。”今存有《新语》二卷本或一卷本,均为十二篇。是书篇目为: 一《道基》,二《术事》,三《辅政》,四《无为》,五《辨惑》,六《慎微》,七《资质》,八《至德》,九《怀虑》,十《本行》,十一《明诫》,十二《思务》。书中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主张崇王道,黜霸术,识贤任贤,以德教化,修养生息。反对秦始皇的侈骄。提出了“广思而博听”,“进退循法,动作合度,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的卓见。对《新语》真伪的看法,从宋以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认为《新语》是伪书。最初是宋代黄震在《黄氏日抄》中提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 一,其文烦细,不类陆贾豪杰士所言,当时无《五经》的称呼,无对偶文;二,《汉书·司马迁传》云,迁取 《战国策》、《楚汉春秋》、《陆贾新语》作《史记》,唯 《新语》之文不见于《史记》;三,《榖梁传》至汉武帝时始出,而《道基》篇末乃引 “榖梁传”文,与时不符; 四,《本行》篇曰: “表定六艺”非贾所为; 五,《新语》本儒家书,而今本多道家说等。与之相反的意见则认为 《新语》是真书。清唐晏《重补陆贾新语跋》云: “陆氏著此书,去秦焚书才六年耳,其所读者,未焚之《榖梁传》也。至汉武帝时则为再出矣,故所引者今本无之也。”罗根泽亦认为《新语》是陆贾的著作,根本不是伪书。据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司马迁曰: ‘陆生时时前说称 《诗》、《书》,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陆生乃祖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 《新书》。”《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为 《陆贾》二十三篇,不写成 《新语》是把《新语》和其他著作放一起的缘故。”《新语》中有道家之言是很自然的,反映汉初黄老之术的实际情况,符合时代特点。这些都不能作伪书的根据。因此《新语》为真,是研究陆贾思想的可靠史料。《新语》有各种版本:明弘治间李廷梧刻本,明范氏天一阁刻本,万历中胡维新辑刻《西京遗编》本,皆二卷本。民国八年 (191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 《百子全书》本,《汉魏丛书》本,《诸子集成》本,1956年中华书局排印 《诸子评议补录》本。

新语

政论专著,汉初陆贾撰,2卷12篇。西汉王朝建立后,陆贾多次对高祖言儒术,讲“逆取顺守”之理,高祖乃令其“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而奏,高祖称善,号其书曰《新语》。今本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旨在崇王黜霸,归于修身。可供研究汉初思想参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