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无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41 无为

否定人为,强调顺物之自然的道家学说。老子认为宇宙本原的“道”是无为的;人顺应“道”也应无为。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三十六章》)庄子更由无为而逍遥,要求做到无事无知而完全听任自然。认为:“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要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神秘精神生活为最高境界。汉初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治世,即“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当时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认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为,便是无为。

无为Wuwei

道家提倡的一种人类活动的基本准则或品德。“无为”思想始老子。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的行为应该效法“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要随意妄为,也即“无为”。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一任万物之自然。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庄子更由无为而逍遥,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神秘精神生活为最高境界。庄子主张:“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而完全听任自然。老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无为而万物化”(《庄子·天地》),表现了消极的处世思想。汉初黄老之术与刑名之术结合,采用“无为”治术,即“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淮南子》对老庄无为说作了修正:“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原道训》)认为遵循事物自然趋势(规律)而为,便是无为。它反对离道而妄为,却要求“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修务训》),对消极无为的思想有所克服。又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为也”(见《朱熹集注》)。这是儒家的“德治”主张,与道家从“道”出发提倡的“无为而治”不同。

无为

道家哲学术语。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作人为的努力。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为道,道本无为,人应该依循“道”之本性,故人应无为,一任万物之自然。庄子进一步倡导无为而逍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理想境界。老庄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听任自然。汉初黄老之学与刑名法术结合,采取无为治术,对社会的稳定与生产的发展均起到积极作用。《淮南子》对无为思想进一步发挥,认为遵循自然趋势便是无为。又儒家也讲“无为”,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认为圣人的盛德可以敦风化俗,统治者不须再有所作为。这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一个方面,与道家由“道”出发而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无为

道教名词。源出于 《老子》,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指在自然、人事和社会运动中,应顺随事物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道法。汉代则以 “无为”作为休息养民的统治术和治国之道,曰 “无为而治”。道教则将其作为人生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认为行使 “无为” 原则,可以使国安宁富强,可以使人精神充实,并视为体现天道的唯一法则和基础,做到“无为” 可 “与圣齐功,与天同德”。成为道教的基本教义。

无为

道教名词。源出于 《老子》,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指在自然、人事和社会运动中,应顺随事物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道法。汉代则以 “无为”作为休息养民的统治术和治国之道,曰“无为而治”。道教则将其作为人生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认为行使 “无为”原则,可以使国安宁富强,可以使人精神充实,并视为体现天道的惟一法则和基础,做到 “无为”可 “与圣齐功,与天同德”。成为道教的基本教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