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治维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明治维新Mingzhi weixin

“明治”取自中国古籍《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是睦仁天皇在位的年号;“维新”也取自中国古籍《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意指变旧法而行新政。狭义上,指1868年日本讨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明治政权的所谓“王政复古”。广义上,指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全过程。对后者,上限的划分有两说:天保改革的天保说(1830—1843);美国强迫开港的开国说(1853—1858)。下限的划分在日本史学界分歧甚大,有1871年(废藩置县)、1873年(《学制》、《征兵令》、《地税改革条例》三大法令颁布)、1877年(西南战争)、1879年(“处理琉球”)、1881年(明治十四年政变)、1884年(秩父事件)、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等诸说。我国主要有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和1911年 (完全修改不平等条约》 两说。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长期争论不已, 基本上可概括为由日本讲座派和劳农派所开创的两大派别: 封建制度的重新组合, 导致绝对主义专制王权形成的“绝对主义说”;(不彻底的或后进的)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 说。作为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独立国家的契机, 明治维新被当代世界广泛深入地研究。

明治维新Mingzhiweixin

日本由下级武士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时值明治天皇在位(1867—1911)故名。19世纪中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有一定的发展,封建制度已陷入危机,市民、农民和下级武士强烈要求改变现状。1853年7月,美国舰队抵达日本,威逼日本开港,次年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英、俄、荷、法等国援例订约。为挽救民族危机,下级武士掀起尊王攘夷运动,试图借助天皇权力,改革弊政,赶走外国侵略者。幕府拒绝改革,迫害尊攘派。1864年,列强舰队炮轰尊攘派控制的长州藩下关,以武力迫使长州藩屈服。下级武士逐渐放弃改良主义和盲目排外的尊王攘夷,转变为倒幕。1868年1月3日,在倒幕派策动下,天皇睦仁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月底,得到人民支持的政府军在伏见、鸟羽之战中大败幕府军,巩固了新政府。随后,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措施,主要包括:❶废除幕府时期的封建体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实行版籍奉还(即藩主交出对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领有权给天皇),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
❷改革土地和地税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新兴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所有权,按地价收地税,并用现金交纳;
❸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向西方学习,建立近代新式的军队和警察制度,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引进西方文明,发展教育,推进日本的近代化。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世界近代史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危险。由于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明治维新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农村中农民没有获得土地,地主制长期存在。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天皇制。继承封建军国主义传统,对外侵略扩张,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

1868—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资产阶级改革。1868年1月,倒幕派利用人民力量,取得政权,建立明治天皇亲政的明治政府。3月,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主张“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4月颁布《政体书》,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准许土地买卖,增加政府收入;将官办企业出售给商人,扶植私人资本;进行教育改革,培养专门人才等。日本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

见“历史”中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1868年开始的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运动。明治天皇(名睦仁)在位(1867~1917)之初面临日本19世纪中叶开关后的社会民族危机。1868年1月3日天皇睦仁发布《王政复古大吉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明治天皇于1868年发布纲领性的《五条誓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但改革极不彻底,致使日本走上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道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