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chunqiu zhanguo shiqi de jiaoyu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时期。由于铁犁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开垦荒地,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的封建生产关系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在各诸侯国取得政权,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了文化教育中心的转移,西周的典籍文物也就扩散到四面八方。同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力量的增强,也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与此适应,兴起了一个“士”的阶层。“士”本来是贵族中的最低层,受过一些官学教育,通晓“六艺”,能文能武,在时代的动荡中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靠过去掌握的“六艺”知识来自谋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原来秘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带到了民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这些就是私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