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春节桂林流行“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的说法。拜年时一般要携带礼品,至亲好友要留吃年饭,乡下还会留宿。除个人活动,还有舞狮拜年,桂林称舞瑞狮。狮子队敲锣打鼓,边走边舞,所到之处,都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舞狮动作威猛刚劲,充满戏谑、热烈情趣。采青是舞狮高潮,分采高青和吃地青两种。采高青是主家将封包和青菜或绿叶高挂门口,狮队叠成罗汉,由戏狮的“猴子”攀取。吃地青是将封包和青菜或绿叶放在板凳上,旁边放一盆水,“狮子”先做些喝水、漱口动作,然后吃青。在桂林郊区和临桂县乡间,舞狮时还伴唱狮子歌。春节家家户户都要采购大量年货,其中“年糕”是必须有的,因为“年糕”与“年高”谐音,以示新的一年里步步高升。 春节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 春节旧时天津习俗腊八节后便开始办年货。年货以香烛纸锞、神马、神前供品、节日食品为主。腊月二十五以后,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吊钱儿、准备年饭年菜。除夕和元旦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津俗有守岁、辞岁、祭祖先、吃团圆饭等活动。晚间燃放鞭炮通宵不绝。在丰盛的节日食品中一定要蒸粘糕,取其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256 春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首,指阴历正月初一,俗谓大年初一,又叫过年,亦称元旦、正旦、正朝、新正、新春、新年、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春节,国人重春节。远在先秦时代,过春节时人们饮“春酒”以表庆祝;晋朝时又燃竹,即将竹子放入火中,爆竹发出噼啪声响,以烘托喜庆气氛; 唐宋以后,又盛行贴春联、张灯结彩、贴年画、放鞭炮、拜年、玩杂耍……直至今日。 春节chunjie即农历的新年,时间为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一年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到处张灯结彩,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 春节Chunjie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隆重的传统节日。殷商时期,每年的开始是从正月朔日(初一)子夜(半夜)算起的。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太初历》,确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过去人们还把春节叫做“元旦”、“正旦”、“正朝”、“新正”、“新春”、“新年”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式宣布采用公历,为了区别起见,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元旦,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俗称“年初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春节放假3天。春节是处在冬和春之间的农闲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回顾岁月,庆贺丰收,计划来年,祈望吉利。春节到来之际,人们打扫房屋除掉灰尘,买年画,挂对联,除夕之夜还要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做年糕。待到子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为节日增添了万般热烈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春节期间,各族人民亲人团聚,辞旧迎新,人们扶老携幼前往庙会、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有耍龙灯、狮子舞、踩高跷。南方春暖花开,人们逛花市。花档上摆满了茉莉、米兰、吊钟、水仙和银柳等。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地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春节Chunjie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新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农历新年已延续了两千多年。辛亥革命后,用阳历纪年,阳历元月1日为岁首,则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春节的庆祝活动非常多。一向非常隆重,叫“过年”。届时家家团圆,拜谒尊长,吃团圆饭;还要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据说贴春联的习俗从五代就开始了。旧时还有正月初一拜天地、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祷丰收的习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描述了春节的热闹气氛,是传世名作。 春节节日名。时在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有种种庆祝活动。 春节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新年指夏历元旦。即正月初一。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此节。主要内容是腊月24过小年、大年除夕吃团圆饭,贴门神和春联,放爆竹,以正月15闹元宵结束。 春节春节黎族称为“江”和“葛呣”,意为“年”。黎族由于聚居邻近汉区及黎汉杂居的缘故,很早以来,就用汉族的农历。因此,黎族除了每年举行一次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 “三月三”上已节外,大多数节日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黎族与汉族一样,都把春节看作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节的习俗与当地汉族人大同小异。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打扫庭院,修整房屋、砍年柴、酿年酒、备年货、做新衣、买鞋帽、舂年米、洗刷衣服、被席和家俱等。除夕这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男人宰猪、杀三鸟,妇女要舂年糕、煮年饭和糯米糍耙。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一般都要先拜祭祖宗,再吃年饭,喝年酒,吃年糕。大年初一,除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送年糕、给果树、谷仓挂粽子叶外,几乎是闭门守家,不得外游,不许跟外人讲话,生怕把好运气送走,也不能做买卖,担心做了会破坏家里的财产。年初二至初四,除了部分青年男女野游外,其他人走村串寨,访亲拜友,互相拜年,饮酒对歌或上山狩猎,下水捉鱼摸虾,荡千秋,敲锣打鼓跳年舞等。年初五,春节基本上结束 (有些地区受汉人影响而延续至初十或十五日)。初五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把春节期间所宰的猪毛和三鸟羽毛及家里几天来堆积的垃圾倒进竹箩里,用竹条扎架,放置稻草人,并点燃香烛,举行“送神出寨仪式,以表示送走旧魂。送神出寨时,由两个人抬神架和堆过年遗物的箩筐,男女老少走出家门,以示送“旧魂”随神出村寨,新年人畜平安。神架和杂物均放置在村外路口旁边,到正月十五日统统烧掉。此外,黎家把过春节从井里、河里挑回来的水,都看作是“福水”,所以,妇女到河里或井边挑水时,都要拿一个铜钱或一小块年糕放在河边或井边,表示福水是向河神或地神买回来的。 春节chunjie汉族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民国以来,始称春节。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头,古称元日、正日、元正、正朝、新年、元旦、春节等名目,又称为三元(即岁之元、四时之元、月之元)。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创立太初历,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唐代逐渐演变为最重大的节日。当天官俗三日休假,君臣百姓,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旧时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日,都要掸尘迎新。腊月二十三晚称小年夜,这天杀猪祭灶。此后家家打扫庭院、拆洗被褥、清扫居室、糊窗纸、贴窗花,赶集办年货,赶制新衣。彬县则开始送年节,馈赠年节礼品,东原、北原是娘家人去女儿家,西原、南原及县城是相互来往。从腊月三十起,各行业封门,回家过年。暮时要给祖坟烧纸,当地叫做点钱粮。除夕夜,燃放爆竹,讲究鞭炮封门。取其爆裂之声辟鬼去邪,同时在门上悬挂仙木。晚唐桃木变成桃符,沿至后世成为贴门神、春联,合家团聚、包饺子、饮酒辞岁,并献饭祭祖、焚香祭神,辞旧迎新。全家人通宵守岁,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农历正月初一为大年。初一黎明,全家人都要换新衣。旧时商人赶早迎财神(1949年后,此俗已废)。人们见面拱手祝贺,说吉祥话。家家吃饺子,水火不出门,牛马歇一天。新婚妇人头一年回娘家拜年,与夫婿同往,带四样礼(包子、点心、酒、肉等),并于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叫做正月不空房。妇女不能在娘家过年,当地流传着“宁给女子二百钱,不让女子过个年”之说。乾县初一早饭吃酸汤挂面,礼泉吃烙面,旬邑吃臊子面,淳化吃饺子、细面,长武吃长面、饼子馄饨,兴平吃臊子面或饺子。午饭多以肥肉、美酒为主,十分丰盛。走亲戚多以自蒸包子(馅子有糖、肉、豆腐、油等)为主,辅以糕点之类,数量视亲疏不等,礼馍最多送十二个。新婚女儿回娘家拜年,要带够四色礼(包子、点心、酒、肉等)或八色礼,与女婿同去同回,凡娘家族亲愿来年走动的,留足礼品,否则不留礼。春节讲究先拜祖先神主(牌位),再拜族中长辈;先拜户族,再拜亲友。旬邑新婚夫妇给长辈拜年,要磕怀头,即男女双方一手搂住对方,一手互挽,头脸相贴,同起同落,大礼参拜。渭河南除头年新亲以外,初一不走亲戚,如果家有孝服(未过三年),走亲戚要过初五。渭河北有孝服的人初一却要招待所有亲戚;亲戚除带年礼外,还要带香、纸、蜡烛,叫送钱粮。市区初一只走已故不满三年的亲戚,称拜新灵。初五为破五。从初六开始,舅家开始给外甥送花灯。各村堡陆续开始耍社火、赛锣鼓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永寿、长武等地初一初二祭祖族拜,不走亲戚。乾县、永寿初二走新灵,不走亲戚。而城区及泾阳、三原、淳化等地初一水火不出门,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春节一般初五以前为拜年,主要是晚辈访长辈;初六到十五,为长辈回访,许多地方舅舅给外甥送灯笼。初七,彬县等地讲究吃拉魂面。渭河北不过二月二不烧干锅,妇女十五至二十三日不动针线。渭河南面却在正月二十日烙馍。新中国成立后,磕头习俗渐被革除,但坐夜、拜年、煨火、祀神等礼仪仍然保留下来。 春节节日习俗。俗称年节、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开始忙碌,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日,统称过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扫屋舍。除夕,全家团圆,出外者要及时赶回家,有“三十晚上一根折筷子也要归家”的习俗。下午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贴门神、贴窗花,装饰庭堂。要开神主堂,在供桌上“坐纸”、献茶饭,祭祀祖宗。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一般是臊子面,个别吃扁食、饺子,晚饭一定要有剩余,取意“岁交子时,长年有余”。天水北部一带,除夕有吃“搅团”的习俗,有“三十日吃搅团,来年有搅然”(即有钱用)之说。年饭毕,长辈给儿孙散“盘缠”(即压岁钱),然后合家围住火盆(农村旧俗有“有吃没喝,三十晚夕一盆大火”的说法),续香守岁,俗称“守先人”,讲古论今,说笑话,玩纸牌(俗称“掀硬纸”)。交子时,鸣鞭炮,开大门,迎喜神。一些地方在交子时,在院中点燃一堆柏叶火,插香接喜神。一些老人在交子夜时,到庙里烧“头香”以祈福。初一清晨,先给祖先烧香上供,接着晚辈给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要给孩子散“盘缠”,孩子们到本族亲人家中去给长辈磕头拜年,挣“盘缠”。各家赶上披红挂彩的牛、马、驴、驴、骡等家畜,齐集村外迎“喜神”。20 世纪 60 年代后,一度改为赛骡马。有新丧之家(老丧)祭祀,俗称“烧新灵”。新丧之家则依礼守孝,不外出拜年,意在忧而不乐。人们早晨见面,拱手点头,互道“年过得好”。初一不扫地,寓意聚财。妇女不出门,忌冲财神。凡新年前结婚的男子,必须按时“拜外家”“拜丈人”;老女婿则在初二拜丈人。初三晚饭后“送纸”(俗称“送先人”)。此后人们便可携带礼品,走亲访友,谓之“拜年”。 春节古时亦称“元日”、“元旦”、“元朔”、“新春”等; 俗称新年。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西汉时的《太初历》中,便明确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当时亦称新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将阳历元月一日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年“这个字,是表示五谷丰登的意思。《谷粱传》 上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甲骨文中的“年”,是果实丰收的象形; 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意思。有年之日,人们喜庆丰收,久而久之,春节这个节日就形成了。还有一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候的 一种猛兽,新春之际,经常掠食噬人。为了防御它,人们便燃起篝火,把“年”吓跑了。天明,大家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庆贺,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个欢快的节日。春节正当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时,而又尚未春耕春种,正是休息、娱乐的好时光,春节习俗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 舞狮源于镇慑糟塌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古时还有测天候。看风云,观日色晴雨以卜丰歉的习俗。从商周时代始,农民喝春酒、祝“改岁”,祈丰年,相沿不衰,日益丰富。俗话说,“过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正月初五止,有的地方要延长到正月十五。过年期间。民间有贴春联、买年画、吃年糕、放鞭炮、舞龙、舞狮子、守岁、吃年饭等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经逐渐被淘汰。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为 “新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长远和隆重的传统节日。“年” 的最早含义来自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年”。夏、商的时候的夏历,称正月初一这一日为 “岁首”,也就是一年的起始,这一天也称为“年”。“年” 的名称始于周朝。古代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 夏朝以正月初一为 “年”,商朝把十二月初一为 “年”,周朝又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再一次把正月初一称为 “年”,于是这个规定便流传至今保持不变。但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是 “春节” 这个名字。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只是在当时并未正式命名和执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决定采纳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就将公历 (阳历) 1月1日叫做 “元旦”,而把夏历(农历) 正月初一称为 “春节”。春节的风俗十分丰富,内容迥异,有送神、接神、谢年、行香、祭祖、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耍龙灯等。宋代诗人王安石有诗赞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 春节俗称“新年”。汉族传统节日。是时人们披红挂绿、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示庆祝。后相沿成俗,形成节日。相传在尧舜时已有此俗,但称呼不尽相同。《尔雅·释天》:“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曰载。”古时,岁首的时间亦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和汉初则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尔后,农历新年延续两千多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拜年、送对子、贴年画、放鞭炮、走亲戚、耍社火等习俗。除夕之夜,家家张灯结彩,鞭炮轰鸣,彻夜不息。春节也是蒙古族、满族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民间节日,各以特有的方式,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共同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生活在城镇的各族各界群众几乎都过此节。在农村影响较大的除汉族地区外,蒙古、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黎、畲、纳西、仡佬、裕固、京、赫哲等民族地区也广泛过春节。过去,从头年腊月二十三日至新年正月十五之间,都属春节范围。传说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岁终祭众神。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从甲骨文、金文“年”字的写法来看,都是谷穗饱满成熟低垂的形象。各地各族的春节,都要敬祖、敬神,吃好穿好玩好,走亲访友,团聚娱乐,是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大汇展。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又称“元旦”、“三元”,民间俗称“年初一”、“初一”、“过年”、“过新年”。清早起来,各家各户鸣放鞭炮谓之“开财门”、“开门大吉”。随后,行拜年礼,小辈向长辈拜年,老幼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互拜,依序共饮屠苏酒,同吃糍粑、糕点和果品。湘南一带,合族人集中于祠堂,先拜祖宗,然后对拜。男人先看历书,择出何方吉利,才决定第一次向何方去,俗称“出行”。熟人见面,口称“拜年、拜年”。并互相作揖恭喜。城镇同事、亲友互相走访、拜年。忌讲不吉利的话。因此,彼此相见、互相拜年,只讲“恭喜发财”,祝愿“万事如意”的话。在农村为避免小孩大年初一讲不吉利的话,打破“彩头”、“好兆头”,大年三十晚上,由长辈用一篾片或一小卷稻草在小孩的嘴上刮几下,谓之“揩屁股”,这样,即使小孩在大年初一讲了不吉利的话,也就无害了。这天,忌动剪刀,忌拿针线,忌到菜园摘菜,忌到别人家借火,忌扫地。如果要扫,也只能往里扫。如果扫出门,意味着扫走了“春神”和“财神”。1949年后,各地城乡组织文艺宣传队伍,敲锣打鼓,向烈军属拜年,随后观看文艺演出节目或电影。拜年的风习基本沿袭下来。1980年后,除夕与新年交接时刻,鸣炮竹、放焰火的活动年盛一年,县城持续约1小时左右。 春节民间最重视的节日,流行全省。我国过去使用夏历,正月初一称“过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将夏历年改称春节。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止,都属春节范围,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过小年后,家家打扬尘,洗被褥、除邋遢,还要杀年猪、打糍粑、办年货。除夕日,贴年画、门神、春联等,将室内外布置一新。除夕夜,有“接司命”、“吃团年饭”、“辞年”、“守岁”、“关财门”等活动。交年时,家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叫 “接年”。元日,清晨早起开门叫 “开财门”,出门祭拜天神叫 “出天行”,然后回家祭拜祖宗,向长辈及平辈互贺新年称“拜年”。春节食品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湖区和湘西做的糯米糍粑,有的大如锅盖,几十斤米一个,有的小巧玲珑,只有碗大。元日早晚,长沙、湘潭、株洲、平江等地吃面条,寓福寿绵长之意; 有的地方吃青菜 (芥菜)、白菜和芋头,寓清清白白,百事如意。春节娱乐活动尤多,有舞狮、耍龙灯、舞春牛、灯会、灯谜等活动。还有“送财神”、“赞土地”者,挨户去人家进行赞颂祝贺和讨赏钱。妇女则于元宵夜接“瓢把姑姑” 和 “请七姐”,问成年。春节因是一年之首,禁忌很多,尤其是除夕日,忌打破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泼油,团年饭上的鱼忌一餐吃完,要到新年正月十五才吃完,寓有吃有余。初一至初三不扫地,即使扫地也不能往外倒垃圾,说是倒掉了财喜。土家族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称“过赶年”,一般守在家里,不到外边去玩,只到摆手堂去祭祖,跳摆手舞。苗族春节兴集体拜年,青年男女数十人组成 “踩堂队”,由长者带领去各寨拜年。侗族春节,年三十晚全家吃“更年饭”,正月初一、初二不出门,初三至十五日有“行年” 习俗,即以寨为单位到另一寨集体做客,又叫“乡客”、“芦笙客”、“鸡尾客”。瑶族春节又称“挨样节”,初一青年们比赛射击或表演耕作戏,聚集在村寨周围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跳长鼓舞等。“过年”改为春节后,许多清规戒律已逐步破除。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澳门居民非常重视的节日。在此之前的年三十晚,举办有“花市”,人们吃过“团圆饭”后,纷纷涌向“花市”,买花过年,希望一年顺景、万事胜意。年三十晚还有拜神活动,子夜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迎新辞旧。年初一凌晨开始,虔诚的人们便到寺庙去参神、祈福,求菩萨保佑平安。妈祖庙、观音堂等地,香火尤盛。人们大清早便起床,换上新衣、新鞋、新袜,外出给亲朋好友拜年,互祝新年好。春节期间,居民除了拜年、春茗,剩余的时间都去娱乐。澳门的春节,满街人潮,满城欢欣。一般商号和工厂都是过“人日”(年初七)才开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是中国的情人节,以前曾举行“花灯会”。随着西风东渐,青年人不再欣赏含蓄而富诗意的元宵节,才子佳人已是历史故事,只剩下天上一轮多情的圆月。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被西方形式的送玫瑰花、情人咭所取代。近年来,政府的旅游司、市政厅、文化司署都举行贺岁活动,有粤曲演唱、戏剧表演、音乐会、展览会、武术表演等,配合民间的习俗,装饰新年的气氛。澳门地产建设(有限)公司还于农历年初二举行金龙、中国武术和南北醒狮表演,在南湾、新马路、西湾等地举行巡回演出,场面壮观。总之,农历节日中的春节在澳门是异常热闹、备受重视的。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为 “新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长远和隆重的传统节日。“年”的最早含义来自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年”。夏、商时候的夏历,称正月初一这一日为 “岁首”,也就是一年的起始,这一天也称为 “年”。“年”的名称始于周朝。古代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 “年”,商朝把十二月初一为 “年”,周朝又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再一次把正月初一称为“年”,于是这个规定便流传至今保持不变。但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是 “春节”这个名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