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晁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5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初政治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先任太常掌故,因举贤良文学对策为“高第”迁中大夫。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力主削藩。不久,吴楚等7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因景帝听信谗言,被杀。在政治上,以法家学说为本,兼受儒家学说影响,其思想以强化皇帝绝对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为核心,主张实行“重本抑末”,纳粟受爵,又建议募民充实塞下,积极备御匈奴的攻掠;强调削藩,“清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以巩固中央权力。所著政论有《举贤良对策》 等。 晁错约前200—前154ChaoCuo西汉政治家,散文家。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少时学申商刑名之学于张恢,文帝时以通晓典籍为太常掌故,奉命向故秦博士伏生学《尚书》,迁博士,拜太子家令,深受赏识,有“智囊”之称。举贤良文学、对策、高第。多次上书文帝,建议重农抑商,发展生产,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又上书请削诸侯之地。吴、楚等七国遂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朝臣袁盎乘机向景帝进言,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 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前期的政治家。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职,因善辩多才,人称“智囊”。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后因献“削藩策”遭到诸侯王的反对,在“清君侧”的压力下,晁错被处死。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曰,有三十一篇,但大都散佚,现存的有《募民实塞疏》、《言兵事疏》、《论贵粟疏》 等八篇,散见于《汉书》(《晁错传》、《食货志》、《荆燕吴传》) 中。晁错的人口思想:其一,主张移民实边。汉初匈奴贵族经常扰乱北方边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晁错主张改强迫命令为自愿应募的原则,“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者”(《汉书·晁错传》),到边地垦殖和戌边。既有利于边地的防守,又有利于边地的开发。其二,以农为本,加快农业人口的增殖。晁错一再强调统治者要以农为本,应“务民于农桑、薄赋、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 《汉书·食货志》)。提出 “贵粟论”,以达“主用足”,“民赋少”、“劝农功”,以此,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安定和发展农业人口。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习申不害、商鞅之术。又曾奉命从古文秦博士伏生受《尚书》。文帝时,为太子家令,颇受太子信任,号“智囊”。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主张重农抑商,纳粟受爵,募民实边。上《削藩策》,促使景帝削弱诸侯王势力。不久,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朝臣袁盎乘机诬谮之,因被杀。著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文。参见“人口学”中的“晁错”。 晁错西汉文景时期政治家。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其主要人口思想是移民戍边。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疆,既有利于抗击匈奴的军事侵扰,巩固边防,又可以开发边疆发展生产,对于愿去的平民,应给予较高的待遇,并免除家里的劳役。移民身体必须健壮,否则徒“费衣粮,不可用也”。晁错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并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阐述,这对后人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迁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参见“历史”中的“晁错”。 晁错《汉书》本传载其文三十一篇,多已亡佚。仅存的政论文中,以《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及《贤良对策》为著。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强国强兵。感情激越,文笔雄厚有力,严谨沉实。鲁迅曾把他与贾谊的文章同赞为“西汉鸿文”,称其“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参见“历史”中的“晁错”。 晁错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为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他坚持“重本抑末”的政策,有很多建议得到景帝采纳。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为人所谮,被杀。所著政论较著名的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切合实际,立论精辟。晁错宦途得意,政治实践经验丰富,发而为文章,则能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议论犀利,分析深刻,说理透彻,明白易晓,不足之处是略乏文采。 晁错见 《晁氏新书》。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大臣、政论家。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曾奉命从秦故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针对当时的内外形势,他主张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实行纳粟受爵,建议募民充实塞下,积极备御匈奴攻掠,并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文帝虽不尽听,但奇其才。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被举为贤良方正,对策唯为高第,迁为中大夫。景帝即位,拜为内史,深见信用,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但遭到众多功臣的反对。不久,迁为御史大夫,奏请削藩。其父阻止未遂,饮药而死。后十余日,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为袁盎等所谮,被斩于长安东市。所著政论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汉书·艺文志》法家有《晃错》三十一篇,今有清马国翰等人辑本。 晁错约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初学申不害、商鞅刑名法家学说,又后从伏生受《尚书》。文帝时为博士,任太子家令,甚为太子所幸,号为“智囊”。景帝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强调“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之重要。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纳粟受爵,募民徙塞,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更定法令,以巩固中央集权。因上《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招致诸侯王国势力反对。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要求“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袁盎乘隙进言加害,被诛。著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其迁民实边、贵粟思想主张对后世统治者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