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晏子春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晏子春秋

人物故事集。旧题齐晏婴撰。八卷。以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晏子》竹简考证,其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作者应是一位十分熟悉晏子生平事迹和异闻掌故人物。正如唐人柳宗元所言,“非齐人不能具其事。”全书二百五十章,分内篇六卷,外篇二卷。内篇有《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为西汉刘向编校。一章一个小故事,标名内容。故事长短不一,最长六百余字,最短仅三十字。婴(前580?—前500)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承父职,为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爱国忧民、善于辞令而闻名诸侯。政治上主张尚礼明德,目的尽管在于调合阶级矛盾,巩固齐国公室统治,但晏子酷爱宗国、薄身厚民,在公侯贵族日趋腐朽、平民百姓日益贫困的当时,有积极意义。书中晏婴,已不是历史人物,而是凝聚大量民间传说,闪耀着对贤相理想光辉的艺术典型。抓住晏子言行特征,采用夸张铺排、对比映衬等手法,塑造出忠于社稷、刚正不阿;同情百姓、援救无辜;反抗强暴、机智善辩;博学多识、光明磊落的贤相形象,有很高文学价值,带有人物传记或历史小说某些特点。《四库全书提要》谓其书“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扬州汪氏刻本。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出版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为现今最好注本。

151 晏子春秋

春秋时期记述晏婴言行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8篇,题春秋齐晏婴撰。唐以后人多疑为后人采缀晏子言行而成,或以为系齐国墨子之徒所作。本书将晏婴作为道德上的理想人物,推崇其完善的理想人格和伦理思想。并以此阐扬重礼、强调勤勉、节欲节用、尽忠力行、极谏无私、任贤爱民、非难厚葬、反对祈禳等伦理道德观念。本书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道德状况及伦理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对研究晏婴的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晏子春秋》yanzichunqiu

历史故事集。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的事迹。晏婴(?—前500),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为人正直机智,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著名。关于此书作者,旧有三说,或以为晏婴自撰,或以为出于墨子门人之手,或以为是六朝人伪作。实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资料及佚闻传说编纂而成,非成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曾加以校订。
全书共8篇,215章,每章记叙一事,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晏婴的思想、行为及为人。有些章节以叙事为主,通过具体的行动和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晏婴的形象。情节完整,细节生动,故事性强。如景公夜饮、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故事,具有浓厚的小说意味,深受后人喜爱。《韩诗外传》、《说苑》、《新序》等书都曾取材于此书。有的章节以记言为主,通过晏婴对国君的劝谏之辞,表达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其语言简洁平易,富于形象性。但由于材料来源不同,有些章节中的晏婴形象不甚一致。
注本有今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

晏子春秋

记载先秦春秋时代齐国大夫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又名《晏子》。《汉书·艺文志》列为八篇。题春秋齐晏婴撰。晏婴(?—前500),字平仲(一说谥平,字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唐以后,人多疑为后人采缀晏婴言行而成,一说是墨子门徒所作,一说是六朝人伪造。今人吴则虞认为是秦灭六国之后,依附于秦国的齐国故臣所作。最早有西汉刘向辑本,凡八篇,二百十五章。分为内篇六,外篇二。内篇多有规谏君王崇尚节俭、勤政爱民之说,外篇多有非儒之意。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晏子》残简120枚,与今本有关章节的内容大体一致。其特点是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讲述某些哲理。
《晏子春秋》主张以礼立国。齐庄公说:“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婴对曰:“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内篇谏上第一》)认为“禽兽以力为政”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同上)。这同晏婴之后的孔子有相似之处。强调礼的作用,一方面是规劝君主不要在行为上有违反礼义之举,另一方面是用礼义来约束越礼的臣民。当时齐国田氏的势力迅速壮大,威胁到君主的统治,齐景公向晏婴讨教对策,晏婴说“维礼可以已之”(《外篇第七》),认为维护礼,可保障“君强臣弱”,防止“臣富主亡”(同上)。
主张薄敛省刑。书中大量的故事是向君主提出减轻赋税,不要过分地残害民众,并要求统治者过节俭的生活。更为人注目的是关于“民诛”的问题。晏婴对齐景公警告道:“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内篇谏上第一》)这里的提倡节俭和墨子相似,但认为君主要“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内篇问上第三》)的思想,又与以后孔孟的仁政相接近。
从书中记载的很多反对灾异、巫祝和祈禳的故事来看,是主张不要过分迷信鬼神的。认为君主“其任贤,其行爱民”(同上),国家就能治理好,君主不应该一味相信灾异、天象会影响政事。
此书特别为人们所注目的,是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齐景公在谈到处处向其献媚的大臣梁丘据时,说:“据与我和者夫!”晏婴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内篇谏上第一》)这里以“和”、“同”来讲君臣关系,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同是简单的同一,而和则是不同事物的相反相成。
书中的不少故事还表现了正确的逻辑思维。如脍炙人口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楚人有意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生理缺陷而立了一小门,要晏子从小门而入;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楚王为了侮辱晏子,进一步说:齐国人才很多,为什么要派你来呢?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内篇杂下第六》)在这机智的外交辞令里,显然运用了类比推理。
有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及今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关于其书的思想,有人归之于为儒家,有人归之于为墨家。也有的认为这不是在论述某一学派的思想,而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性的古典文学作品。

晏子春秋

书名。一名《晏子》。最早有西汉刘向辑校本,凡八篇,分内篇六,外篇二,凡二百十五章。《汉书·艺文志》题齐晏婴撰,八篇。实为战国时人杂辑晏婴事迹言行编纂而成。唐柳宗元以此书为齐国墨子之徒所作。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晏子》残简120枚,与今本章节多同。内篇分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主要内容为劝谏君王勤政爱民、节俭节欲、注重平政和民等。外篇分两种,论述和同,其说多与儒家有异。其中“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一节与《墨子·非儒》同。主要注疏本有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近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共8卷,分内外篇,215章。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系后人依托。内容主要记载齐相晏婴生平言行。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诙谐幽默,行文流畅,为先秦散文代表作之一。《四部丛刊》据明活字本影印。《四部备要》本,附清孙星衍音义,黄以周校勘。

《晏子春秋》

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之遗事及言论的著作。旧题齐晏婴撰。唐柳宗元认为该书系齐国墨子之弟子所撰,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晏婴(公元前?~前500),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力主诛不避贵,赏不遗贱,反对厚赋重刑,其治政之道为后世所崇。全书分为内篇6,外篇2,共215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晏子》残简与今本有关章节的内容基本一致。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吴氏认为,《晏子春秋》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应属于记叙文学类。

晏子春秋

书名,又称《晏子》。是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晏子》八篇,题曰“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后人多以此书系采集晏婴之言行编撰而成,当成书于秦汉之际。隋、唐之后,改篇为卷。计有《内篇》六:《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二。其内容多系晏婴之政谏言论或行事,故有较丰富的政治思想;其体裁多取故事之形式,故亦颇具文学色彩。此书最早之编定者为西汉之刘向,“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刘向叙录》)。清有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近人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版),所收内容及资料比较完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