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光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普光寺佛寺。据《两京新记》、《长安志》,寺在唐长安城颁政坊南门之东。本为普光寺,贞观五年(631)太子承乾所立。神龙元年(705),两京及天下诸州并置中兴寺,此寺亦改为中兴寺。又改为龙兴寺。 普光寺位于永定镇。地名白羊山,山不高,山顶为清代永定县衙所在。寺在山腹,明永乐十一年(1413),由指挥使雍简创建。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几度重修。清乾隆《重修普光寺碑记》介绍该寺规模说:“先大雄,次经阁,前之天王殿,后之观音堂,东及禅房,西至香积,莫不改观。”现存山门,重建于康熙年间;大佛殿与二佛殿之间以过亭相联,成“工”字形,二佛殿保持明永乐年间建筑原貌;后殿为观音堂,也是明代建筑。该寺为湘西地区现存的著名古建筑,前人云:“庙貌巍峨,佛像森列,人无远近,莫不羡之,谓西南诸郡之大观也。”(清《重修普光寺碑记》)相传明都司雍简见白羊一群,逐之,一羊化白石,余入土中,此石即寺内“方平石”。寺内原有一明代铸钟,款刻:“宣德丁未(1427)五月端阳日大明国湖广澧州永定卫指挥使吉昌雍简铸造,昭勇将军胡福施。” 普光寺又名普光禅寺、白羊古刹。位于永定区解放东路关庙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一处由普光寺、高贞观、文庙、武庙等组成,释、道、儒同居一地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 (1413)。清雍正十一年 (1733)至光绪十七年 (1891) 多次修葺。后部分被毁。1984—1988年全面维修。占地面积约11601平方米,建筑面积7377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前临澧水,后靠福德山 (子五台),以巍峨奇诡的天门山为 “望山”。大院门额刻“白羊古刹” 四字。内有六方亭、四方亭。中轴线上依次为头山门、二山门、钟鼓亭、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阁。寺左有文昌祠、高贞观、玉皇阁和武庙。寺、观、祠、坊、阁齐备,结构严谨,造型优美,雕塑生动,绘画精湛。清乾隆《重修普光寺碑记》称: “庙貌巍峨,佛像森列,人无远近,莫不羡之,诚西南诸郡之大观也。” 在整体布局和建筑技术上融合了宋、元、明、清各代风格。头山门为重檐歇山顶,门额悬 “普光禅寺” 匾额。左右两侧小门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雍正十一年 (1733)续修。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单檐歇山顶,斗拱、枋、柱等构件均为明代原物。殿后与罗汉堂以过亭相连,呈 “工”字形,为元代常用的建筑手法。文昌祠建于宣统元年(1909),现仅存祠门和2座牌坊。高贞观始建于宋末元初,是普光寺最早的建筑。现仅存前殿,青石柱基,单檐歇山顶,系明代建筑,梁坊、驼峰则又有元代建筑特点。武庙又称关帝庙,建于道光二十三年 (1843)。四合院格局,四进,有前门、戏台、偏殿、前殿、钟亭、鼓亭、正殿、寝殿等。旧时为祭祀、看戏和比武场所。寺内有水火二池。水池、火池仅距数尺,地位高低相等,水池四时不涸,火池则终年无水。普光寺佛教属禅宗南岳系之临济宗,原管辖大庸(今永定)80余座佛寺。1919—1943年间曾六次举行龙华大会,湘、鄂、川、黔近千名佛教徒云集于此摩顶受戒,故有 “江南名刹”之称。道教为正一道,除节日外,平日香火由僧人代管。观音殿与玉皇阁之间设置一水池,意为佛、道合一,水乳交融。张家界市佛教协会设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