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米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普米族

普米族人口约为3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
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代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

064 普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汉文历史文献称之为西番或巴苴。人口29657人(1990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有本民族语言,原有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不通用,大都使用汉文。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原为居于今青藏高原甘、青一带的游牧部落,后迁徙至温暖和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业。

普米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丽江、淮西、永胜、宁蒗县和四川木里、盐源县。人口24237人(1982年)。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文。源于古代“西蕃”。以农业为主,崇拜多神,部分信奉喇嘛教和道教。男子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羊皮坎肩,赤足佩刀。妇女包头,着大襟衣,百褶裙。主要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建国前已处于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生活与文教卫生发展较快。

普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兰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人口为24,237人 (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解放前除永宁等地尚基本上处于封建领主制外,其余均为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苯教,东巴教及道教等。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永宁等地还保留着母系家庭的残余。土葬和传统火葬均有。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念堂等。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业,生产水平较低。解放后,不仅发展农业、牧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建有铝矿、盐矿、铁工厂、发电站等工矿企业,较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歌舞亦获得继承与发展。

普米族

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史称“西番”、“巴苴”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5697人。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各地方言差别不大。许多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地区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大都通用汉文。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家庭饲养业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主食玉米、大米、青稞等,喜食猪肉做成的“琵琶肉”,喜饮茶、嗜烟酒。服饰各地不尽相同,男子多着短衣长裤,外套羊皮坎肩,妇女上穿大襟衣,下着长裤或百褶长裙,背披羊披肩或套穿皮坎肩。发辫以粗大为美,喜用牦牛尾和黑线编入其中,盘于头顶。住房多为用圆木垒砌而成的“木楞房”,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婚丧习俗各地亦有差别,有的地区还存留有抢婚、“不落夫家”等古代婚俗的遗迹。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多崇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人信仰藏传佛教或道教。能歌善舞,每逢年节喜庆之日,均要举行对歌等娱乐活动。

普米族

自称“普英米”、“普日米”、“培米”,旧称“西番”,史称“巴苴”。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兰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永胜、维西及四川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亦有分布。24,237人(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原为居于今青藏高原甘、青一带的游牧部落,后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南迁,过雅砻江、木里河,迁徙至温暖和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人民生活贫困, 1935年曾与纳西族人民一起, 共同反抗过宁蒗永宁地区纳西族土司管家的压榨。解放前除永宁等地尚基本上处于封建领主制外, 其余均为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操普米语,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以前宁蒗、木里等地的曾用藏文拼写过普米语, 但多用于宗教经卷。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本教、东巴教及道教等。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永胜旧时数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较多,永宁等地还保留着母系家庭的残余。土葬和传统的火葬均有。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念堂等。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业,生产水平较低。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不仅发展农、牧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建有铝矿、盐矿、铁工厂、发电站等工矿企业,较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和歌舞亦获得继承和发展。

普米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宁蒗等5县。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2县也有分布。人口为33600人(2000),其中男17043人,女1655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人,大学本科178人,大学专科365人,中专1069人,高中695人,初中5473人,小学13778人,扫盲班1119人,未上过学7533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795人,采掘业14人,制造业19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8人,金融、保险业3人,社会服务业20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5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5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5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1人,专业技术人员71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2人,商业、服务业人员6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79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人。普米族史称“西番”或“巴苴”。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蚕豆、大麦、燕麦、青稞等6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