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1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少时任侠放荡。东汉末,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又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 (今河南许昌东)。后即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任丞相,率军南下,先平荆州,后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大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进爵为魏王。后追尊为武帝。其政治思想受法家思想影响较深,主张发展农业,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并积极推行“重农”政策,对恢复社会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主张任人唯才,打破了当时世族门第观念;强调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使世家豪强得到抑制; 认为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反正,以刑为先”,强调治国应“纠之以猛”。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038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如《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清俊”“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人有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155-220Cao Cao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县)人。祖父腾,东汉大宦官,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父嵩,腾养子,官至太尉。操少任侠,性机警,博览群书,尤好读兵书。20岁时举孝廉为郎,历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以骑都尉参与镇压颍川黄巾有功,迁济南相。严肃法纪,惩治贪污,而不避贵戚。灵帝建西园新军,操任统帅之一的典军校尉。董卓之乱时,逃至陈留,聚兵五千,参加以袁绍为首的讨伐董卓盟军。初平二年(191),引兵入东郡镇压黑山农民军。次年,领兖州牧,诱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男女100余万口,以其精锐改编为青州军,势力大振。建安元年(196),汉献帝从长安逃还洛阳,操把他迎至许县(今河南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是年,在许县周围兴建实行屯田,获谷百万斛,部分地解决了当时极为急迫的军粮和流民问题。其后连战皆捷,破袁术、擒吕布、平张绣,消灭黄河以南的许多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战胜北方最大的割据者袁绍,进而消灭袁绍余部,平定乌桓,占领青、冀、幽、并等州。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率大军南征,准备统一全国,但受挫于赤壁。十六年(211),平定关中、陇右及河西四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建安十八年(213)进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更进为魏王。死后被谥为魏武帝。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地提拔一批才能出众的谋臣猛将;谋略过人,又比较能倾听部下意见;敢于抑制豪强,虽亲戚亦不加宽宥;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故能令行禁止;反对奢华,自奉节俭,蔚成俭朴之风。曹操一生成就很大,他不仅是建安时代政治上的领袖,而且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建安文学的代表。史称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所著诗篇气势雄浑,慷慨悲凉,极富感染力。又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曹操155—220CaoCao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初平元年(190)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昌,拜司空,封武平侯,从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逐渐统一了北方。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魏国奠基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本为汉相国曹参之后,父嵩。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升顿丘令,征拜议郎。后以骑都尉职,参加镇压黄巾军,显露头角,并初步扩充其军事力量,升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进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择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其基干武装。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自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并通过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晋为丞相。率军南下欲统一中国,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为孙刘联军击败。后于北方大办屯田,兴修水利,在使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解决了军粮短缺问题。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崇尚刑名,赏罚分明,实行法治。此外,存诗《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二十余首,散文《置屯田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四十余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155—220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出身于宦官家庭,年二十举孝廉,征拜为议郎。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讨董卓,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陆续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北方地区。建安十三年 (208年) 进位丞相,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 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二首,全属乐府。内容大都是表达他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等,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生活,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被钟惺称之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古诗归》卷七)。《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了其悲壮情怀,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曹操的诗脱胎于汉乐府,但具有自己的独创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在《诗评》中说他“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曹操诗语言古朴,形象鲜明,具有慷慨悲壮的情调,读后使人感奋和鼓舞。其散文现存四十多篇,多为“表”、“令”,代表作如《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 《述志令》)等,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文风清峻通脱,个性鲜明,被鲁迅称为 “改造文章的祖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曹操155—220Caocao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父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买官为太尉。曹操少时机警,颇通权术,任侠放荡。20岁时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等。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济南相,继迁东郡太守。中平六年(189),率兵讨伐董卓。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豪强叛乱的过程中,曹操不断扩充军事实力。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30余万人,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进洛阳,迎汉献帝至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同年,在许县屯田,以积蓄军粮,加强其经济实力。其后陆续消灭了袁术、吕布、张绣等黄河以南的许多割据势力,隔黄河与袁绍抗衡。建安五年十月,以5 000奇兵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大破袁绍主力,全歼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北方袁绍余部,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又挥军南下欲统一全国,但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与刘备、孙权联军遭遇,孙吴军主帅周瑜乘东南风纵火焚毁曹军战船,曹军大败,曹操率部逃回北方。后进关中,占汉中,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建安二十一年,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死,子曹丕继位并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在兼并战争过程中,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抑制兼并,在政治上不分门第,唯才是举,加强中央集权。曹操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其《观沧海》、《蒿里行》等诗篇气魄雄壮、慷慨悲凉,为不朽之佳作。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书。 曹操155—220Caocao汉魏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曹操20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后迁济南相。黄巾起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又参加关东州郡讨伐董卓的战争。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昌,拜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逐鹿中原的胜利者。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不但是汉魏间众所瞩目的政治中心人物,而且是邺下文人集团的缔造者,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建安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在繁忙的戎马生涯和政务中,他“登高必赋”。其诗今存20余首,内容较为广泛。《薤露行》、《蒿里行》、《却东西门行》、《苦寒行》等,反映了乱离的时代和人民的疾苦;《度关山》、《对酒》、《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当然其中亦有功业难成的忧郁和悲凉。其诗多为政治抒情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其诗境界开阔,气象雄浑,语言质朴无华、凝炼有力,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诗风,体现了建安诗歌的基本风格特色,有开一代诗风之功劳。他所开创的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对建安作家、南北朝直至唐宋的许多诗人都有深远影响。其散文多为应用性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遗令》、《祀故太尉桥玄文》等均为名作。其文“清峻”、“通脱”,“简约严明”,独树一帜,鲁迅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开一代风气之功绩。明人张溥辑其作品为《魏武帝集》。中华书局出版有《曹操集》、《曹操集译注》,可参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少年时便很机警,好谋略,20岁被举为孝廉。东汉末年,以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做了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到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定都,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击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官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太祖武帝。 曹操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据汉魏间曹操其人改造加工。诡谲多变,心狠手毒,极端自私、利已。又有雄才大略,有治军、理政才能,高于他人,在乱世堪为出类拔萃。是一个“奸雄”的典型。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后其子曹丕称帝,追赠为武帝。遗著《魏武帝集》三十卷,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辑校的《曹操集》。所存诗篇,以乐府旧题写新事,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抒发其宏伟抱负,《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反映汉末战乱与人民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散文质朴刚健,清峻通脱,简约严明,个性鲜明,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三国时魏国法律制度的奠基者。曾造“五色棒”,不避豪强,棒杀犯禁者。主张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谨慎用刑,不得动辄降罪;执法不分亲疏贵贱,应“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不许腹诽心谤,严禁“讪谤之言”;重视选拔司法官吏,要求司法官“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东汉末无神论者。哲学上不信天命,重人事。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无可畏惧,人应“因阴阳四时之制”而行事;主张“除奸邪鬼神之事”,“禁妖祥之言”,毁祠庙,断滛祀,反对鬼神迷信。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青徐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鲁兴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参见“文学”中的“曹操”。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爆发后,任骑都尉,因参加镇压起义,迁济南相。后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灭吕布、袁绍等宦官丞相,成为北方统一后的实际统治者。赤壁大战后,与孙权、刘备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封为魏王。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他崇尚刑名,抑制豪强,用人唯才;兴修水利,屯田北方。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较深的修养。但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其诗均为乐府诗体。常以旧调旧体来表现新的内容,反映现实是其诗歌的特点。其诗或描写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如《蒿里行》、《苦寒行》等;或抒发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如《短歌行》、《龟虽寿》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他的散文善于以质朴简约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内容与形式上不受传统的约束,文风清峻通脱,豪迈雄健。现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20岁举孝廉,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等职。曾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文学事业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操的散文大多是应用性文字,大致可分为表、令、书三大类,质朴刚健、率真流畅,简约严明、生动活泼,有清峻、通脱之长,无典雅浮华之弊,往往直抒胸臆,不受传统思想和格式的束缚。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置屯田令》等。在散文出现骈化趋势之时,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独树一帜。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并扩充军力。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155—220毫县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曹操“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群雄割据混战中独占鳌头。他采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大兴屯田,唯才是举等措施,并凭借政治上的优势,广泛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同时以自已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诗现存20余首,都是乐府歌辞,“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诗风慷慨、沉郁、古朴。或实录汉末动荡苦难的社会现实,或阐发澄清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表现自已的政治主张,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曹操是继《诗经》后创作四言诗最有成就的作家,对五言诗的发展亦有贡献。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亳州)人。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县令,征拜议郎。东汉末,以镇压黄巾军迁济南国相。中平六年(189)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入兖州,迫降、改编青州黄巾军三十余万,号“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次年击破袁术,又擒杀吕布,后在官渡大败袁绍,逐渐统一黄河流域。旋出卢龙塞大败乌桓,杀蹋顿单于。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率大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于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后进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操为魏武帝。他在经济上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改革赋税制度,使统治区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不分门第,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强化中央集权。善于用兵,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爱读书,善写作,现存散文四十余篇、诗歌二十余首,对建安文学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今有新本《曹操集》行世。 曹操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 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出身于宦官家庭,其父曹嵩为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20岁时被乡里举孝廉为郎。曾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和讨伐董卓叛乱。初平三年 (192)任兖州牧,收编败降的农民军三十万,号称 “青州兵”,增强了他以后称霸中原的政治军事实力。此后逐步打败北方军阀,并挟持汉献帝以发号施令,成为实际的北方最高统治者。建安十三年 (208) 为丞相,同年赤壁大战中受挫,从而形成了刘备、孙权鼎足对峙的局面。此后虽然致力于全国统一,但曹操至死也未实现,死后被尊为魏武帝。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 《蒿里行》 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 《短歌行》; 有写景的 《观沧海》 和抒情的 《龟虽寿》 等。曹操的散文以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为代表作,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老谋深算。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鲁迅认为曹操是 “改造文章的祖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今有安徽毫县译注小组编写的 《曹操集译注》,搜罗完备,便于初学。曹操生平详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颇有政绩。后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实行屯田,“以蓄军资”,先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208年,晋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今湖北蒲圻西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建安二十一年 (216) 晋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 病死,年66岁。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他唯才是举,注重吏治,抑制豪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有《曹操集》。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20岁举孝廉为郎,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在镇压黄巾义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了势力。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许都,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吕布,攻破袁绍,统一了北中国。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原有《魏武帝集》,已散佚。今存诗20余首,皆乐府歌辞。其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则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及进取精神。其诗以质朴的语言写苍凉悲壮之情,气韵沉雄,格调昂扬。其文亦如其诗,挥洒自如,通脱清峻,独具个性。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55年。20岁时以孝廉为郎。官至丞相,追尊为魏武帝。勒马疆场30余载。曾镇压黄巾起义军,升为济南相。189年被董卓逼迫逃至陈留,聚众5000人讨伐董卓。192年任兖州牧,诱降黄巾军30万。建安元年(196),迎献帝,建都许昌。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歼袁绍军7万余。208年,南下夺取荆州。207年基本统一北方。他推行屯田,得谷上百万斛。208年任丞相,南征时败于赤壁。211年平关陇,215年又征降汉中的张鲁。213年封魏公,216年升魏王。4年后,病亡于洛阳。重视总结用兵经验。自作兵书10余万言。 曹操155—220政治家、诗人。字孟德。三国时代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少时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任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军,迁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兴兵屯田,整训部伍。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他崇尚刑名,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二十一年,他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精通兵法,著有《孔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还善诗歌,今存诗20余首,其中《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他的散文亦清峻质朴,有较完整的散文40余篇,皆为后世传诵。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