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侯乙编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制品,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现为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架长784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编钟共64件,全部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共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上有长方钮,器表无纹饰,有篆书标音铭文。下面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圆柱形长柄,乳钉凸起呈柱状。器体各部分均饰浮雕蟠虺纹,细密精致。所铸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还有标音名和较长的乐律名,字形狭长优美,绝大多数为错金文字。另有 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作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卷尾,龙首上各有一蛇,两两相对,皆呈“S”形,颇具飞动之势。乳钉扁平,器表亦饰蟠虺纹,与甬钟纹饰风格一致。镈体面有铭文3行31字,记述作器者为楚惠王,在其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赠给曾侯乙作殉葬品。 曾侯乙编钟战国时代曾国君主乙的随葬品。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上有错金乐律铭文。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编钟共65件,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赙钟1件。总重量2500多kg。最大的通高153.4cm,重203.6kg;最小的通高20.4cm,重2.4kg。按音高和大小,排为8组,悬挂在3层铜木结构的钟架上。可演奏多种乐曲。声音清亮悠扬,是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早期著名的青铜乐器。钟架全长10.79m,高2.67m,由245个构件组成,可灵活拆卸。配以6个T形木锤、2根长木棒。钟上共有篆体铭文2800多字,提到乐律名称53个,其中有35个是以往不知道的。经测音,每个钟鼓部基音比隧部基音高一个三度音程。编钟音阶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7声音阶音列一致,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阶齐备,可以演奏各种曲调,音色优美,并能转调。钟为铜质,含锡12.5%~14.6%,含铅1%~3%。 曾侯乙编钟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青铜乐器。其中,纽钟19件,甬钟45件,镈钟1件。最大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全套钟总重2500多公斤,分三层八组悬挂于曲尺形钟架上。钟架铜木结构,由七根横梁六个佩剑铜武士组成。横梁上髹黑漆彩绘花纹,两端有浮雕或雕龙鸟和花瓣形青铜套。横梁、钟钩、钟体之上共刻有铭文3755字,钟体铭文大都错金。铭文内容涉及钟的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镈钟系楚惠王所赠,正面钲部有铭文31字,为曾侯乙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出土时,每件钟均保留着完好的音响。整套编钟音色丰富优美,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律较准。能演奏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显示了中国先秦音乐艺术的高度水平。编钟的出土,不仅对中国音乐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古文字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