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有恒产者有恒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有恒产者有恒心指有固定的产业者才能有长久的思想、行为原则和品德。孟子关于经济生活与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关系的重要命题,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见《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恒产”即长期占有的私人财产,亦即如土地、宅院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范围包括农工商等业的财产;“恒心”即思想或行为的原则和品德。孟子把“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作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律,如果使其失掉“恒心”,则会导致“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因此,他主张明智的君主定要为百姓置立一定数量的产业,使他们能做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然后再诱导他们从善。如不是这样,百姓们上不足奉仰父母,下不足养活妻子,丰年的生活仍很艰难,凶年则不免一死,又如何顾及礼仪和道德。孟子从同情百姓疾苦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时代要求出发,把农工商业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作为巩固社会秩序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条件,是具有进步性、合理性的思想。孟子同时还认为,“士人”的恒心可不必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制约而形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同上),则反映出他对“士”阶层特殊性的理解。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