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有教无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有教无类Youjiaowulei

孔子的教育主张,即对任何人都应给予教育。“教”含有教育训诲的意思,“类”是类别或种类,也含有年龄,贵贱,地域之分的意思。语见《论语·卫灵公》:“子曰:‘有类无类’”马融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论语马氏训说》)南朝梁经学家皇侃疏:“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论语集解义疏》)孔子强调无论贵贱富贫贤愚,不分地区国别种族年龄,一切人都享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应有所歧视。西周学在官府,只招收贵族子弟,知识为贵族所垄断。孔子这一重要主张及其实践,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是春秋时期文化下移的产物。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没有族类、种类之别,主张打破“学在官府”之陈规,把教育对象扩大到统治阶级成员以外。


有教无类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的教育口号,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指除奴隶外不分贵贱、贤愚、地区、族类,都可作为教育对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有教无类

中国古代教育伦理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 ‘有教无类。’”意指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施以同等的教育,不因其贵贱贫富而有所区别。孟轲称孔子对学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南朝梁经学家皇侃《论语义疏》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教子也。教子则喜,本无类也。”孔子不仅是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倡者,也是身体力行者,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弟子三千,情况各异。“孔子之徒:冉有、子贡富;颜回、原宪贫;懿子贵,冉雍、子路贱;颜回贤,高柴愚。”子渊是鲁人,子夏是卫人,子张是陈人,子羔是齐人,子思是宋人,子南是秦人……,但都能无私无隐,如教育自己儿子那样教育他们。“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统治阶级成员以外,冲击了周礼“学在官府”,只准“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地官·司徒下》)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适应了春秋时期文化下移的趋势,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进步,而且对西方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师德规范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主张,见《论语·卫灵公》。意为任何人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大权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那时叫“学在官府”。孔子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有教无类”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