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有线广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有线广播

利用架空线路或电缆传输节目信号的一种区域性广播方式。电台和广播站通过专线把节目输送给用户。它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

有线广播

城市有线广播 1949年,安徽各地相继建立人民政权,芜湖、淮南、蚌埠等地很快就办起了城市有线广播。从1953年起,全省各市、县先后建立了城区的有线广播站,购置小型扩音设备,架设到主要街道、学校和车站的广播线路,安装广播喇叭,按时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广播节目,播出自办节目。50年代末,形成连接街道、居民住宅和工矿企业的有线广播网。1978年,城市居民中的入户小喇叭发展到10万多只。80年代,9个省辖市先后开办广播电台,有线广播主要在各县(市)城区开展。到1990年,全省城市广播喇叭、音箱共有1.7万多只。专业有线广播在1949年以后就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大中型工矿企业、大中学校、农林茶场、部队营房和商场、车站、码头以及轮船、旅客列车都设有自己的专业有线广播。
农村有线广播网 农村有线广播面广、点多、线长,建网任务远比城市有线广播艰巨。1955年冬,省组织技术力量到滁县试点,在县城有线广播站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徽第一个以县为区域的广播站。开始只有1间半房,1台收音机,1台250瓦扩大机。利用电话线路并自架110多公里的线路,连接了全县26个乡和100多个农业社。此后两三年间,全省67个县和6个市郊区先后建起广播站。各人民公社又相继建立简易的广播放大站。广播线路向公社以下延伸,不少生产队也建立了广播室,一些农民自费安装了入户小喇叭。到1965年,全省68个县广播站、194个公社广播放大站、40个村广播室共拥有扩音机497台,总功率135千瓦。县到生产队的通播率达32.5%,喇叭入户率为2.3%。全省有千万农民不出村、近百万农民不出家门就可听到广播。到1990年全省各县和县以下广播站、室的扩音机共16115台,总功率4424千瓦。乡以下专杆专线共建成132415杆公里,其中有不少已更新为水泥杆专线。县到村的通播率达90%以上。1991年,乡以下支线在特大洪灾中大部毁坏,灾后迅速恢复,到1993年已恢复12万多杆公里。
有线广播宣传 安徽各县广播站创建之初,除转播中央台、省台的节目外,都有少量的本地新闻和地方文艺等自办节目,每天播出数几十分钟或一、两个小时不等。1978年以后,全省1/2左右的乡镇广播站有了自办节目。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有很大发展,除重点办好新闻节目外,还办有“科技”、“致富之路”、“乡镇企业”、“法制园地”等专题节目,连同“地方文艺”,自办节目每天播出时间增加到2—3小时以上。从1978年开始,滁县等地区的县广播站就积极宣传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承包制,推动了各地“大包干”的普及。实行“大包干”后,针对农民迫切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全省各县、乡广播站普遍举办了科技讲座。播讲时,许多乡镇和行政村组织干部、农民集体收听,并进行讨论,推动了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1984年以后,各地进行了有线广播宣传的改革,县、乡广播站与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工商部门和乡镇企业联办节目;不少县广播站参加了由省内外数家或数十家广播台、站组成的新闻协作区,进行信息交流、稿件交换。自办节目日益丰富多彩,对促进当地“两个文明”的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有线广播

通过导线或光导纤维将广播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设备的区域性广播。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构成双向传输系统、能有效控制收听范围、传输频带宽等特点。有线广播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1893年西奥多·普斯卡在布达佩斯将700多条电话线连接在一起进行新闻广播。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德国利用电话网建立有线广播网。50年代起,前苏联和西欧许多国家相继建立地区性的有线广播网。中国农村广泛采用有线广播,既能转播无线电台的广播节目,又可以自办节目。

有线广播

通过导线或光导纤维将广播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设备的区域性广播。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构成双向传输系统、能有效控制收听范围、传输频带宽等特点。有线广播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1893年西奥多·普斯卡在布达佩斯将700多条电话线连接在一起进行新闻广播。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德国利用电话网建立有线广播网。50年代起,前苏联和西欧许多国家相继建立地区性的有线广播网。中国农村广泛采用有线广播,既能转播无线电台的广播节目,又可以自办节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