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不可知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不可知论buke zhilun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其典型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认为,人们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在感觉之外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康德虽然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会不断地转化为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文agnosticism的意译。认为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哲学学说。该词最早由英国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这种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在近代欧洲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前者断言在人的感觉之外客观世界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后者承认在人的感觉之外存在一个“自在之物”,但认为人们只能认识其现象而不认识其本质。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把人的感觉看作意识与外界隔绝的屏障,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总会转化为被认识的事物。“自在之物”总会转化为“为我之物”。 不可知论同“可知论”相对。主张客观世界不能认识或至少不能彻底认识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原理。其典型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认为,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什么以及是否有什么存在,是无法判断、不可知的。康德则认为,人的感官虽然可感觉事物的现象,但现象背后的本质 (他称为 “物自体”) 是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的、不可知的。他错误地在思维和存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把感觉当他一道屏障而不是把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某些流派,如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都是不可知论的翻版,阻碍科学研究发展,保护宗教信仰主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