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偶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木偶戏木偶戏俗称嘉礼戏,是中国古老剧种。每个木偶有16-36条提线,表演生动传神、妙趣横生。 木偶戏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戏剧。湖南木偶见于史籍,在《旧唐书》:865年(唐咸通六年),湖南桂阳一带即有木偶盛行。湖南木偶戏有提线、布袋和杖头木偶三种,流行最为普遍的为杖头木偶。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窟礧子”。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汉代。以操纵木偶表演各种故事。三国时马钧已能制作十分精巧的木偶,能表演各种技艺。据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中载,唐大历年间,有人“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书中记载的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都属此类。木偶戏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铁线木偶、杖头木偶等,都各具艺术特色。布袋木偶形体较小,头部连在布袋里,外加戏装。表演者把手伸入布袋,操纵木偶动作。提线木偶是用线来操纵木偶动作。铁线木偶是用三根竹管套上铁线操纵木偶的躯干和双手。杖头木偶则是以三根棒进行操纵。木偶戏至今仍很流行,多在庙会、市集上演出。各地对其称谓不一,江浙一带称为“木头人戏”,四川称为 “木脑壳戏”,北京称为“耍狗利子”,兰州称为“耍杆子”。 木偶戏由演员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形体和操纵技术,分为布袋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和铁线木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木偶戏。中国木偶戏传说始于汉代,隋、唐时已很发达,并用以表演故事。宋代形式增多,有悬丝、杖头、药发等木偶。 木偶戏mu’ouxi民间传统小戏曲。流行于境内各地。因用木头制作而得名。俗称线胡子、肘胡子。民国初年,三原县西阳苏家坡民间艺人王老十组织起一台皮影戏,唱遏宫腔。之后,戏箱移交本村艺人张克信,改唱碗碗腔。1953年经文化部门扶持,张克信皮影班改名新华皮影社,1964年停演。其子张普轩将全部皮影戏箱捐献给陕西省群众艺术馆。1941年前后,高渠乡刘振风组织起一台木偶戏。经常演出的剧目有《辕门斩子》《黑叮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