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之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6 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诸生。明亡,流亡于日本、越南、暹罗等地,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南明灭亡后,东渡日本,居日讲学20余年。朱之瑜反对宋儒不务实际的学风,讲究“实理实学”,强调“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尤重史学。认为 “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而史近”,“得之史而求之径,亦下学而上达耳。”朱之瑜在日讲学多年。其著作经门人编为《舜水遗书》。 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鲁屿,又字楚屿,晚号舜水。浙江余姚人。青年时代立有“经济之志”,然成年后,见“国事日非”,故弃绝仕进,隐居田园。清兵入关后,辗转于日本、越南等国,奔走于海上,在福建、浙江沿海从事抗清复明活动。1659年参加郑成功、张煌言反清北伐,败后东渡日本,留居讲学二十余年。力主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卷十一,《问答四》)。在伦理思想方面,维护并宣扬三纲五常的道德原则,认为它们是“天伦秩序”,“万物自然之则,人情天理之公。”(卷十七,《杂著》)将五伦和“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同视为治国的“本根”(卷十一,《问答三》)。在政治伦理方面,则提出为官应“以临民为业,以平治为功”(同上书),重在实利(功利、益利)、实用(效用、功用),能“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卷十一,《问答三》)。由此强调其一,“常怀一点爱民之心”(同上书)。认为只要时时刻刻将“此念充满于”心中,“自然事事为百姓算计;有一民不被其泽,便如己溺己饥”(同上书),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同上书)其二亦要有利民之举。“治国有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同上书),使百姓泽其惠,朝廷享其功。指斥“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不仅对社会毫无用处,且会使“后生小子只知徒讲义理,而无经国济民之术,甚至迂腐不近人情”(卷七《书简四》),而使“国家被其祸”。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主张相亲相爱。提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他人皆当爱、皆当敬也,何言之相戾欤?”(卷十,《策问》)重视道德教育,指出“伏以治道有二,教与养而已。养处于先,而教居其大”,“故教者,所以亲父子,正君臣,定名分,和上下,安富尊荣,定倾除乱,其效未可一言而喻也。”(卷六,《书简三》)朱舜水的伦理思想以实用、实功、实利为特色,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梁启超曾誉之为“日本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后人编有《舜水遗书》,1981年中华书局亦有《朱舜水集》行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