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jiqi fanyi也叫“自动化翻译”,或“自动翻译”。它是研究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或同类机器自动进行语言间翻译问题的科学,它的实验性很强,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机器翻译是语言学、数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密切配合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研究。语言学家为这项研究提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可供储存的词典、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数学家将其代码化和公式化,电子计算机专家为翻译提供必备的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然语言间的翻译,大体要经过原语分析、原语与目的语的转换、目的语的生成三个阶段。高质量的、充分自动化的机器翻译是电子计算机科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共同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是极其困难的。 利用机器进行翻译的想法是人们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破译电报密码的启发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能否利用译码进行不同语言翻译的问题。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似乎又为人们提供了高速译码的手段。美国工程师A·D·布斯和W·韦弗首先想到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翻译的可能性。此后这项研究就成了电子计算机科学的重要项目。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利用计算机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而后,英国、苏联、中国、日本相继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经过30多年的研究、试验和小范围的应用,学者们发现问题并不象起先设想的那么简单,原因是人们对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预先估计不足。 30多年来,机器翻译经历了三个时代。 第一代是50年代出现的。它基本上采用了“经验方法”,即根据以往人工翻译的经验,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则作为编制程序的基础,翻译基本上是词对词,以期使计算机代替一本语法手册和一部双语词典。 以词为中心的翻译困难重重,于是人们开始转向对句法分析的重视,这样就出现了60至70年代的句对句的翻译。这以法国GETA系统和加拿大TAUM系统为代表,采用的是“形式语法”的方法。但它往往不能解决语义方面的问题,需要由人介入,进行译前译后的加工。这种方式被人们称为“半自动翻译”。然而人们期望的还是“全自动翻译”,所以必须考虑语义学和语用学的问题。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正在走向第三代,即以语义分析为基础的新时期。事实上,在进行人工翻译的时候,不仅使用语法规则,还须依照语义和语境进行修改,这是任何语法都完不成的任务。只有计算机具备了“智能”系统,才能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因此,目前的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越来越不可脱离,而语义学的研究还有相当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解决。所以说,第三代机器翻译的最终成功,在相当程度上还必须依赖语言学家的不懈努力。 机器翻译又称“自动翻译”。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它不仅和人工智能研究关系密切,而且还涉及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应用语言学研究)。其过程和人翻译有某些类似之处,也有查字典、源语分析和目标语综合等几个阶段。
机器翻译又称“自动化翻译”。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借助电子计算机或同类机器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或有声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或有声语言。机器工作的程序一般是:分析原语的原文,在存储的词典里查找对等的语法成分或词汇,组织原语内容在目的语里的表达形式。 |